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也非常高,WHO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患病率将比年增加3,7倍。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患问题被忽视,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影像诊断等证明无器质性病变,但由于医生工作繁忙没时间和患者长时间沟通,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焦虑抑郁症等一些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中青年女性,因有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显示非特异性ST-T波改变,大多在心内科就诊而被CT造影过度检查;一些现代设备发现的并无意义的情况如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也可能因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引起纠结;突发心肌梗死后,对疾病和治疗的长期效果心中没底,这三种情况都可导致焦虑或抑郁症状。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推行“双心医学”服务新模式,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控制过度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实现心脏与心理和谐势在必行。“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和身心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Psycho-Cardiology)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在心血管内科中心理障碍与心脏疾病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转归的一门学科。它是心血管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是“以人为本”医学理念的良好体现。通过对双心医学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常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共病存在[1]。
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很多焦虑和抑郁方面的问题。主要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心血管内科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问题的比例很高,且危害也很严重;第二、心血管内科疾病与焦虑抑郁问题的关系及患者临床表现,与单纯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相比,心血管内科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第三、诊治原则和注意事项;最后,我们探讨一下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心血管内科疾病伴发焦虑抑郁问题的比例很高,且危害也很严重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医院年发表一篇文章:该研究涵盖了全国5大城市,既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包括14医院的心内科门诊患者例,样本量较大。结果显示......
查看原文请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