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来做赌注!
10月1日,凌晨3点,我们抢救完一位39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刘先生。早晨6点,刘先生退休的父母带着5岁的孩子,在监护室楼下,仰头看着楼上,恨不能长高点,能透过二楼的窗户,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刘先生。医院,按照刘先生的计划,这时已经带着妻儿和父母开车去旅游度假的路上了......心梗前兆,千万警惕!刘先生入院途中,两次发生心脏室颤,两次电击除颤,别说出去度假,差点猝死。其实刘先生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这次心肌梗死,但由于没把医生的建议当回事,不愿错过这么好一个假期,不愿把计划打乱,所以才导致了这次心肌梗死。时间回到9月28日,当时的刘先生因胸闷憋气(每次5分钟左右)、伴有冷汗而入门诊问诊。医生经过详细询问,结合相关检查,告诉刘先生的病属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必须住院治疗。可是刘先生说:“先开点药吧,最近没时间。”医生说:“没有什么比身体和生命更重要。”刘先生说:“好几年国庆节都没赶上全家人一起休假,今年好不容易父母都退休了,妻子也有时间,都定好了酒店,带着父母孩子,一家人出去度假。都答应父母孩子了,再说了黄金周酒店不好定,现在也退不了,好多钱的。”医生说:“这些都理解,但这心脏病不等人,这种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时可能会心肌梗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刘先生说:“没事,开点药先吃,等度假回来,就来住院。”医生说:“药是一方面,肯定需要吃,但吃药只能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并不能避免心肌梗死。再说了和生命比起来,其他一切都可以让步,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刘先生:“没事没事,出来事,我负责,我给你们签字。”医生最后没办法,再次把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风险强调一遍,告诉他不稳定性心绞痛就是心肌梗死在敲门,就是心肌梗死的预兆。最终刘先生还是不同意,执意签拒绝住院的字,带着一些药物离院了。临走时,医生再三交代:如果发生持续15分钟的这种胸闷憋气大汗等情况,立即拨打,不要乱动,待住了,等来。因为这时候可能已经发生了心梗,血管已经堵塞了,随时心脏会停跳。其实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刘先生开着车半道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怎么办;后者去了度假的山区,医疗条件跟不上怎么办。到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算拨打,没有信号也不行。心梗突发,凶险万分!10月1日凌晨1点,本打算早起开车出发的刘先生,再次出现胸闷憋气大汗,含服了1粒硝酸甘油,症状并没有缓解。当时刘先生脑袋里闪过好几个念头:1、坏了,是不是真的心梗了。2、坏了,看来答应家人的度假得取消了。3、坏了,定的酒店钱看来白花了。在刘先生闪过这几个念头的时候,刘先生的胸闷憋气加重,这时候他想起医生说的话,必须第一时间拨打,。赶到后确诊了心肌梗死,医院的途中,刘先生意识丧失,监护显示室颤,医生电击除颤,救了刘先生一次;医院,从车上往下抬患者的时候,刘先生再次出现室颤,医生立即再次电击除颤,再次救了刘先生一次。当确诊刘先生是心肌梗死时,立刻就启动了胸痛中心,启动导管室,医院后被送入导管室,造影发现刘先生心脏大血管开口闭塞,后开通血管,血流恢复,送回监护室。安顿好刘先生,已经是10月1日,凌晨3点,马路上空无一人,从未感到过的安静,大家都在熟睡,都在准备天亮时出行。医院的长廊里,虽然几乎每天都遇到心肌梗死的患者,虽然每个月都会遇到生死患者,但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想想39岁的刘先生,还是心有余悸。如果刘先生没有在第一时间拨打,又等了几分钟,那就不会在第一时间赶到,那么刘先生可能在家就发生室颤,那么没有医生除颤器的除颤,39岁的刘先生必死无疑。如果刘先生是在高速路上,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了室颤,意识丧失,自己开着车,带着一家老小,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刘先生的妻子所说:“这次运气真好,医生救得不是我丈夫一个人,真的是救了我们一家5口。”这次是运气好,那么下次呢?或者别的患者呢?千万不要拿生命做赌注!其实,原本刘先生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3天前能够听劝住院,那么就不会心肌梗死,不会心肌梗死,就不会面临猝死。刘先生虽然没能避免心肌梗死,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幸运的,因为他第一时间拨打了,第一时间开通了血管,虽然经历了两次心脏停跳,但都被抢救过来。比起没有第一时间拨打的,比起没能被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的,医院的很多心梗猝死者,刘先生算是幸运的。今年不能外出旅游,明年还可以计划,酒店不给退费,就是折点钱,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是如果人没了,明年和谁计划?以后再想花钱,也没地花了......最后,想要提醒大家,假期出行前,一定要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1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