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刚刚进入“大暑”节气,长达20天的中伏也来到大家身边。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而“大暑”+“中伏”,堪称一年中最热的“天气CP”。
近日,医院,医院的门诊、急诊也跟着“热”了起来。其中,胃肠炎、中暑、“空调病”等“夏季病”尤其突出。另外,因高温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心理疾病等也频频来袭。对此,医生提醒:高温频频来袭,做好健康防护很重要。
别让“夏季病”“盯”上你
7月24日,石家庄市最高气温达到38℃,记者一走上大街,热浪就扑面而来。人们纷纷穿上防晒衣物,采用各种方式防止太阳炙烤。
“中暑、腹泻、吹空调引发的感冒等,门诊和急诊最近多了很多这样的患者。”医院心内二科主任刘志红说,频频而至的高温天气下,一些夏季常见病也“接踵而至”。
刘志红告诉记者,夏天是急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医院胃肠道疾病患者有所增加。“急性胃肠炎多与不洁饮食有关,还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她说,高温天气下,人的脾胃功能变弱,所以更要注意饮食安全,要尽量选择新鲜食物,避免隔夜餐食。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高油高脂食物,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另外,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
高温的夏季,常见的不适症状还有“中暑”,轻度中暑会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度中暑会引起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刘志红说,所以老年人、儿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和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人,需要注意防暑。老年人、儿童、体弱的人要尽可能减少外出,若要外出,这类人群应做好遮阳工作,减少在太阳直射下的户外活动时间,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及时补充。
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人,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和运动。另外,工作场所和运动场所要准备必要的饮料和防暑药品,如感到不适,应迅速结束劳动和运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
“气温变化是心脑血管的‘劲敌’,所以在高温下,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一个发病小高峰,我们近期也接诊了不少此类患者。”刘志红说,天气炎热,人体体表血管明显扩张,血液集中在体表,大脑、心脏的供血相对减少,同时,天热人体水分流失快,补水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中老年人高温天一定要多补水,避免在天气最热的时段外出。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等疾病的心衰高发人群,要注意按时服药。
夏日高温,空调是消暑“利器”。进出空调房,忽冷忽热,很容易生病,因此高温天气下,得“空调病”的市民不在少数,并且多数症状都是感冒。刘志红说,夏天“空调病”的预防首先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以24℃到26℃较为适宜,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到8℃,避免温差过大引发不适;尽量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到身上,尤其是大汗淋漓的时候,不能直接吹冷风;同时,空调使用不能时间太长,做到定时关闭空调,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另外,长期在空调室里工作生活的时候,还需要注意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
多措并举一起健康解暑
7月24日下午,医院急诊科内,不少市民正在这里输液。“这两天来就诊的患者比平时多出不少,大多数都是因高温引起的症状。”急诊科主任尹中说,面对夏日高温,健康解暑离不开中医。
“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夏季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如果大量进食生冷瓜果,更易损伤脾胃。”尹中说,夏日应注意养肝,需要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如进食过于油腻,会加重胃肠负担,建议饮食清淡,可以各种粥为餐,如茯苓薏仁粥、山药粥等作为食疗,起到益气健脾、清暑利湿的作用。另外,甜可伤脾,需严格控制糕点、含糖饮料的摄入。
尹中告诉记者,夏季要注意避暑。“暑易伤气”,即炎热的天气容易耗伤人体正气,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中暑),因此防暑降温很重要。“平时可以用荷叶泡茶饮,适当吃些西瓜、冬瓜、绿豆汤,另外外出时要戴遮阳帽、打伞等,避免在烈日下待得过久。”他说,湿衣服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以免暑热并袭,身生疮毒。
尹中说,夏日养阳也很重要。“《黄帝内经》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出汗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作用。如果汗出得多,伤的不仅仅是阴,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尹中告诉记者,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
“我们也要注意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药物,如藿香正气丸、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尹中说。
预防情绪“中暑”很重要
“我也不知道自己最近怎么了,大家都说我脾气大、火气大,而且我也控制不了我自己,我原来也不这样子啊!”7月24日下午,医院,市民王恬面容愁苦,焦急地询问着医生。接诊的医生耐心地安慰她:“由于天气持续炎热,不少人会受到‘情绪中暑’的影响,医学上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你就属于这种情况。”
医院心理干预中心副主任彭倩告诉记者,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容易让人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另外,夏天人们出汗较多,加上有些人睡眠缺乏和饮食不规律,导致人体电解质代谢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从而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彭倩说预防和调节“情绪中暑”,首先要重视睡眠和饮食健康,早睡早起,不熬夜,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菊花、金银花等。同时,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少抽烟。
其次要减少高强度的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注意适度休息。“因为人们在高压工作下,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加上高温,非常不利于情绪控制和调节。”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很重要。”彭倩说,要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如果出现情绪烦躁,可以利用舒缓平静的方式缓解压力,比如听轻音乐、练习瑜伽、早晚慢步、写书法、画画、深呼吸等方式来排解不良情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1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