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气到心梗,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稀奇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这次的“倒霉蛋”是长沙40岁的人父蒋先生,因为熊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连续几天大发雷霆,先后出现了胸痛、胸闷症状,休息也无明显缓解,去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又是教育问题,又是熊孩子。
很多家长也深有同感,评论区直接就炸了:
A网友说,在自家老二上学前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编的,因为老大的学习从来没让自己操心过。直到老二上了小学,才感觉到自己使出了洪荒之力,因为面对老二要天天发脾气,辅导作业被气到头疼;
B网友说,自己乳腺结节挺严重的,每次辅导孩子作业即将发火时,老公便及时接手,等他讲不通了就直接动手打孩子;
还有人更厉害,陪完小升初和初升高,她的右侧动脉已经堵住了三分之一,左侧乳腺结节,医生也发出了严重警告,再这样下去就直接嗝屁。
除了学习问题,还有父母苦恼自家孩子不吃饭,只吃垃圾食品,还有打架等行为问题。
怪不得很多父母感慨,做父母是这个世上最难的职业。
如果有这样一本秘籍,网罗孩子养育过程中的一切难题和解决方法,从婴幼儿到学龄期,从青春期到离家独立,那么,你会感兴趣吗?
《从出生到独立》是一本送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书,也是焦虑时代的安心养育指南,作为心理学教授和医学博士联合操刀的鼎力之作,这本书几乎可以解答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一切困惑。
01
某天早晨,人来车往的小学门口,一位妈妈正怒气冲冲地抱怨自己的孩子,原因是孩子到了校门口才发现数学作业忘带了。
急于上班的妈妈一边训斥孩子,一边在自己包里翻找汽车钥匙,孩子则一边哭一边央求妈妈回去拿。
妈妈翻找不到钥匙,不免恼羞成怒:“让你提前把书包整好,就是不听,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今天就不给你拿了!”
这样僵持了很久,时间也在不断流逝,最后妈妈给孩子爸爸打“你别睡了!去孩子的房间找找数学作业,再把汽车备用钥匙拿过来,快点!”
电话那头好像也在抱怨,似乎并不知道汽车备用钥匙在哪。而这边的妈妈没好气地吼道:“你是“死人”吗?自己不会找!”
兵荒马乱里暴露了很多问题,包括孩子的不良习惯、家庭的职责分配、父母的情绪管理等等。
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头天晚上就把书包整理好,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成长经历中必须经历的一环,父母可以温柔坚定地指导和督促,但坚决不可以代劳。
比如在这起事件中,妈妈可以安抚孩子先去教室,同时明确告诉孩子自己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大家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需要承担起忘带作业的后果,并牢记下次提前把书包整理好,妈妈也需要做好时间规划,确保意外发生时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孩子有了这个教训,下次自然会长记性。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和情绪管理很重要,谁的问题谁解决,谁的情绪谁负责,既不被孩子的情绪传染,也不要迁怒孩子,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分清是你的事还是我的事,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怎么做。
02
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容易情绪激动,不管是辅导作业,还是日常生活指导,哪怕之前做好了心理建设,也很容易谈崩,不是孩子不配合,就是自己压不住火。
其实,家庭就像一个有机的系统,生活在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情绪、想法和行为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其他人。
如果某一个家庭成员出现了焦虑或愤怒的情绪,也很容易感染或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
心理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情绪暴躁易怒,孩子大概率也会受其影响成为情绪不稳定的人。
一个14岁的躁郁症女孩曾说过,自己是很容易情绪激动的人,但父母比她情绪更容易激动,就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小火星,就容易引起连环爆炸。吵到最后,都不知道一家人当初为什么吵。
在心理学上有“低分化个体”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容易把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混为一谈,心理成熟度较低的人。
比如,一看到孩子不配合、发火、闹脾气就火气更大的家长,其实,许多孩子容易对父母情绪激动,往往是因为感觉自己没被家长理解和尊重、需求没被家长看到或接纳,或者感觉自己不被爱。孩子愤怒情绪的背后可能是委屈、不安或悲伤。
那些故意违逆父母的孩子,也可能只是在寻求爱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1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