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和房颤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两者常同时存在,可相互促进,从而使患者预后恶化,死亡率增加。急性心衰合并房颤时该如何治疗?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郭丽珠教授进行了解答。
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机制
事实上,大多数在急性心衰时发生房颤的患者具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长期控制不良、冠心病、有瓣膜性疾病。这些疾病加重时,患者或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严重瓣膜狭窄/反流、心包疾病和可逆性心肌病;或者患者有一些严重的全身系统性问题,比如严重贫血、甲状腺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这些均可能诱发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发生。
图1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机制
急性心衰时房颤主要情况分类
表1合并急性心衰时,房颤的主要情况分类
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处理
医院,且医院最好有心内科和/或冠状动脉护理单元的中心;
全面了解病史;
完善体格检查;
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复律治疗;
应根据血压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治疗。
1.速率控制
急性心衰患者发生房颤时,应首先评估患者潜在的合并症并起始心率控制策略(首选胺碘酮);之后随时评估患者状况,若效果不好可加用洋地黄类药物。最终将患者的目标心率控制在bpm(最佳目标心率)。
表2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速率控制策略
2.节律控制
对于速率控制不理想,尤其是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可考虑节律控制策略,如电复律或胺碘酮治疗。
3.急性心衰时预防房颤发生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表3急性心衰时预防房颤发生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4.窦律维持治疗
如果在经过治疗后,房颤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则控制症状为窦性心律维持期间最重要的内容。此时,应该更全面地权衡药物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多推荐多非利特和胺碘酮治疗;且应谨慎应用决奈达隆、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和普罗帕酮)及索他洛尔。
5.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伴随疾病
对于急性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来讲,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伴随疾病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主要包括控制体重,管理心衰、治疗OSA、管理血压等,以减轻房颤的症状负担,维持窦性心律。
6.导管消融治疗
研究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恶化率。
房颤管理的“ABC”流程
急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可采用ABC流程来管理房颤。
A:抗凝治疗,避免卒中
1.识别卒中低风险患者
急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应首选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缺血性卒中或死亡风险均较低,无需进行卒中预防。
表4CHA2DS2-VASc评分
2.进行卒中预防
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女性和≥1分的男性,应评估出血风险,积极管理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在临床中,通常采用HAS-BLED评分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风险并非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推荐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的高出血风险患者,在严密监控下进行抗凝治疗。
●新指南强调,高出血风险患者不应停用OAC,因其临床净获益更大。
●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1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