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早上真的是震惊我成!
相信大家和小成一样惊讶!
同样从朋友圈炸到了微博热搜!!
对!就是你们“王沥川”!
大家的高以翔!
谁能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上热搜榜-11月27日凌晨,网曝台湾演员高以翔录制《追我吧》节目时晕倒并紧急送医。同时有小道消息传言说,高以翔已经去世!一系列言论,漫天飞舞……
随后《追我吧》节目组发布声明,称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心源性猝死。证实了言论的真实性!随之而来的就是朋友圈的惊讶系列连问+灵魂拷问!
跑步把人都给跑没了?运动强度多高才能到这个危机生命的地步?心源性猝死是怎么回事呢?
在此小成还是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运动安全方面的问题吖!在运动领域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足为奇。近年来田径方面,马拉松比赛中这种现象出现的次数可谓是数不胜数。
例:
年11月19日进行的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一位33岁的男跑者在距离终点线两三公里处突然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年10月25日,合肥马拉松,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临近终点时突然晕厥,四肢着地,就此不起;
年12月10日,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跑者吴某在到达终点后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香港马拉松和合肥马拉松比赛中,一名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和一名30岁的小伙子分别倒在了两地马拉松的终点线前;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的真正原因
运动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隐藏的心脏病可能才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67%。熬夜还会让心肌缺血缺氧,很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平白无故的发生,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
运动这么可怕!!!
咱们以后就要远离运动了吗?????
不!!!不是的!!!
合理的体育锻炼依然是大家强身健体的首选吖!小编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咱们在基础的跑步锻炼中应该如何来避免这些意外!
No.1运动前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
No.2保证充分的热身
运动前热身,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
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冬天天冷,热身时间要适当延长。
No.3运动量不宜过大
马拉松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高风险的竞技运动,不提倡未经训练的人参加马拉松全程跑。
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要循序渐进。初练者一般从~米开始,或持续20~30分钟。
No.4及时补充能量
长时间运动,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建议每跑5公里喝~毫升水。夏天饮用水要保持在8~12摄氏度,冬天保证水温在30~40摄氏度。
No.5感冒、发烧不运动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
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No.6运动中不适别硬撑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千万不要硬撑。
No.7跑步后不要立刻停步
跑步结束不要立刻停下来,最好能走上10~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可配合做一些静态拉伸动作,比如弓步压腿、侧压腿等。同时,不能马上洗澡、吹风或用空调等。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但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学会正确使用CPR(心肺复苏)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咱们来看看图片学习学习正确方法吧~
小成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运动项目及强度因人而异,大家还是要选择力所能及的项目,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安全的在运动中获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1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