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黄素青)

1、康复医疗行业:政策鼓励、消费旺盛驱动千亿蓝海市场

1.1、康复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正在全球蓬勃发展

1.1.1、康复医学是四大医学之一,多种治疗技术改善功能障碍

康复医学是一个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被WHO称为“四大医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中心,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直接介入。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功能训练、早期同步、主动参与、全面康复、团结协作、回归社会。

康复医学具有极高的医学、经济和社会价值。从发病率来看,大多数疾病的转归不能以治愈为结局,疾病的发病原因多与环境、心理、行为、遗传和衰老有关,难以去除病因和逆转病情,即使病因去除,也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致死率来看,全球十大死因中有七个为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卒中、气管支气管肿瘤和肺癌、痴呆症等,除急性死亡外,很大部分患者可以带着功能障碍存活较长时间,对他们而言,康复医学就有巨大的作用。总的来说,康复医学有三方面的意义:

1)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减少并发症。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万人,脑卒中“幸存者”中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循证医学证实,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卒中康复治疗者比不治疗者死亡率低12%,而在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康复治疗可以使复发的死亡率降低36.8%。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合理的康复训练将是减少合并症、延长假体寿命和提高患者活动能力的必要手段。

2)缩短疾病疗程和康复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活动,是帮助患者7-10天出院的基本措施之一;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随着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转变,医院的住院治疗,医院可以大幅降低医疗费用。

3)恢复功能障碍,提高生命质量。康复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患者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早日帮助患者融入社会生活。ADL(activity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活动)改善率是患者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

康复医学覆盖人群广泛、涵盖病种多样。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亚健康人群。同时,残疾人除了肢体和智力的残疾以外,也包括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偏瘫、截瘫、认知障碍等功能障碍。康复亚专科主要包括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疼痛康复、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等。

康复医疗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康复评估是客观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患者至少应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各进行一次康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或修改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咨询(PsC)、文体治疗(RT)、中国传统医学治疗(TCM)、康复工程(RE)、康复护理(RN)、社会服务(SS)等。

1.1.2、康复医学具有跨学科属性,推行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康复医学是临床一级学科,具有跨学科属性。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12个临床一级学科之一,医院必备的临床科室。康复科具有跨学科属性,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学科间团队协作,包括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骨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ICU等多学科。

骨科是与康复科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室之一。做完骨科手术或针刀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神经根粘连或者卡压,存在二次手术的风险,而康复科内神经松动术的纯手法治疗就可以有效解决;而且,骨科术后手术部位的核心肌群会变得薄弱,存在再次受伤和骨折的风险,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强对骨骼的保护能力。另外,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骨盆疼痛等问题,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年老患者更适合采取保守治疗,在康复科接受针灸、按摩、理疗、牵引方面的治疗。

神经内科最常接待脑卒中、脑梗阻患者,且脑卒中病情发展迅速、十分凶险,即使病人在入院后进行快速溶栓治疗,也极容易发生偏瘫、手脚麻痹等后遗症,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康复对许多神经性疾病如阿尔默海茨症、帕金森症等也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产科和儿科也与康复科有着密切合作。产后骨盆的康复需求不断增长。康复治疗对儿童自闭症的智能、语言等发展有明显的功效,而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儿科康复还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发育障碍、骨骼关节损伤和发育畸形、视觉听觉损伤等。

医院在心内科、心外科以及肿瘤科等旁边都设有康复科,一是为了能让这些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康复的重要性;二是能把握康复的黄金时期,方便患者就诊以及康复治疗。

三级康复医疗分级服务体系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共有模式。参照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医疗分为3个层面:一是急救期,医院进行;二是稳定期,医院医院的康复科为主;三是恢复期,是将康复引入社区。康复分级诊疗能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院康复负荷,提高社会卫生医疗服务利用率,促进建立“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服务模式。然而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三级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体系,目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医联体建设和“互联网+”模式的建立有望推动康复分级诊疗的持续发展。

早期介入和临床康复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康复介入能够有效预防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等发生,如果在患病早期开始正确的训练,可完全或部分预防这种异常表现。以往康复治疗是大部分临床治疗结束后的后续行为,或定位为疾病急性期治疗可选的辅助方法之一,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脱节,大大影响了疗效。而康复团队主导的临床康复一体化则能达到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同步进行,在疾病恢复的同时,功能也在恢复,能起到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不仅让患者受益,也能促进机构医疗水平的提高。将康复由被动化为主动,甚至以亚专科为患者第一识别入口,建立一手治疗人群,提升学科竞争力。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康复医疗器械产业链较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上游是材料、配件、软件等供应商,中游是康复器械、康复教育设备、康复辅具器具厂商,下游是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福利院等,终端则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1.2、中国康复医疗建设方兴未艾,政策助力千亿市场

1.2.1、我国康复医疗发展40年,仍处快速发展期

我国康复医疗行业起步较晚,全面发展始于8年。年开始,美国开始发展康复医疗市场。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康复医学。20世纪80年代至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开始起步,医院开始设立康复医学科。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始设立康复服务机构。我国康复医疗真正开始快速发展是在5年之后。而8年的汶川地震让国家更加重视康复医学,促进行业全面发展。

医院迎来高速发展期,医院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从数量来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医院复合增长率为10.5%,建设医院,尤其医院快速崛起,得益于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服务。截至年末,医院共家,同比增长4.7%,受新冠疫情影响增速略有降低,医院共家,同比增长5.1%,医院比例为78%。医院家,近十年增长缓慢。医院的势头强劲,康复医疗服务供给不断增加。

我国70%康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量逐年提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我国康复需求不断扩大,门急诊和入院人次不断增加。年国家五部委推动新增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后,医院门急诊医院康复医学科,患者多样化的康复服务需求进一步被满足。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分析得出,年-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诊疗整体呈增长趋势,大约70%医院康复医学科,医院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6%和18.3%。

康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民营医院尚处连锁化初期,行业格局分散。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医院康复科每千人床位数排名前3的分别是浙江(0.31张)、江苏(0.29张)和上海(0.28张),估计与沿海居民经济收入情况、康复意识和民营资本活跃有关。而民营医院普遍存在规模小、床位少、资源分散、服务内容少等问题。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医院龙头企业是上市公司三星医疗,体内已并购3家医院,据不完全统计,体外通过奥克斯开云医疗并购基金参与建设20+家明州医院,数量上约占中国民营医院4.4%,民营医院格局仍然比较分散,尚处于连锁化初期。

康复医疗床位缺口巨大,专业人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和康复病床倾斜。截至年,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为24.69万张,占床位总数的3.46%,与《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的康复科室设置床位数预期达到5%的水平仍有约1.5%的缺口。根据《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多元主体融合研究》中披露(根据ADL量表),年中国失能老人数量为万,其中中、重度失能老人为万。据此推算,年中国老人失能率9.95%,中、重度失能率为2.58%。而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床位数仅有30万,康复医学在国内的发展不容乐观。假定以《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年-年)》中的人均康复床位目标(即每千人0.5张)估算年全国康复床位总目标,年全国康复床位需求约为71万张,我们按照-年均匀建设的假设,测算到年康复医疗床位较年缺口约14万张。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中国康复执业(助理)医师数有4.9万名,仅占中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我国康复治疗师仅有6万人。年6月八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指出,力争到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按照意见规划中年的目标,我国康复医师缺口6.4万,康复治疗师缺口10.9万。人才匮乏较严重。

1.2.2、多重因素驱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政策驱动康复医疗服务供给增加,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康复医疗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规定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院、支持医院医院、鼓励康复外科的早期介入等。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又一次强调了康复医疗的重要性,从康复医疗人才的培养到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年10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切实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对康复医疗行业的建设形成重大利好。

医院和民营资本主动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

由于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符合医保控费下的医疗服务改革的政策支持方向,且盈利模式较好,逐步受到医院和民营资本的重视。国家鼓励技耗分离,新医改提出了两降一升的政策,降低药占比和耗占比,提高服务类收费,服务类收费包括五个方面(中医、诊疗、手术、护理和康复),康复贯穿这五大服务类收费。今年以来部分省份也陆续调增了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提升技术劳务的价值体现,医院康复医学科业务的开展。

近年来民营资本持续涌入康复医疗行业。医院具有良好的规模化、连锁化基础,初始投入成本较低,爬坡期较短,医院天然导流,获客成本较低,且诊疗流程相对规范化、标准化,对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医疗风险较低,整体盈利模式较好。三星医疗旗下披露的四家医院年净利率均在15%以上。面对中国大量的供给缺口,预计未来民营医院的建设会持续加快。

而对于主流的医院来说,政策引导下康复医学科建设动力增强。此前医院的边缘科室,创收少,病床周转慢。自从医保控费、药耗零加成后,医院的创收来源减少,康复医学科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医院降低整体药占比、医院盈利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提出逐步建立技耗分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由此为康复类以技术劳务为主的医疗医技学科提供了发展新机遇。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医院药占比32.71%,医院住院部药占比为27.88%,而年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费用结构中,药占比仅为20.08%,医院未来进行向医疗服务转型的趋势。医院也在主动加强自身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增加服务供给。

医保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逐步完善,居民支付能力和意愿增强

在年和年人社部等部门分别将9项和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极大的减轻康复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了康复医疗的可及性。后续随着DRGs政策铺开推行,客观上区隔了患者的急性期和康复期,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也会推动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美国早在年就确立了DRGs预付制度,限定了急性康复期康复治疗费用总额,缩短了治疗周期。支付方式改革促进患者分流到医院,导致患者对急性后期康复治疗需求猛增,医院的迅猛发展。美国-年期间康复病床数量翻了一番,康复费用复合增速达到20%。预计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的不断完善,康复医疗的可及性会大大提高,行业渗透率也会持续上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技术进步推动康复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

康复医疗器械是康复医疗必需的设备仪器,帮助患者加快身体机能恢复。康复器械是技术交叉型产品,拓宽了可治疗疾病的种类和治疗手段,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和需求端强烈刺激,产品趋于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在国外,康复机器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利用比我国更成熟,虚拟现实、智能视觉与语音交互、脑机接口等应用更是能够加快康复进程。国内神经康复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近年来也逐渐兴起,电生理检测与评价设备、家庭康复诊疗设备也基本实现自主生产。但产品同质化和缺乏创新性是当下国内康复医疗器械面临的挑战。

社会康复意识提高,行业渗透率将不断上升

随着康复理念的普及,康复从保健消费属性逐步过度到偏重刚性属性。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大部分国人秉持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念。近年来国家、医院、医生和专家学者等群体持续加大对康复治疗观念的宣传普及,因康复疗效确切,未来康复逐步向临床专科转移,越来越多的病种会选择在其他的治疗结束后进行康复治疗,早介入、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会深入人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可负担性,也促使其将健康管理重心转移。民众预防保健和康复意识将逐步提升,行业渗透率和早期康复介入率也将不断上升。

1.2.3、康复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广阔,年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康复医疗服务行业需求旺盛,政策催化千亿市场空间。根据毕马威测算,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总消费约为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9%,年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亿元,年后将以年化20.9%的复合增速持续增长,年达到亿元,成长空间广阔。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群众康复意识增强、资本进入以及政策的不断推动,我国康复医疗市场有望迎来更快增长。

2、康复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技术驱动,研发迭代和渠道能力制胜

2.1、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高端化趋势初显

康复医疗器械伴随康复医学发展而演进,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康复医疗器械是在康复医疗中用于康复评定、训练与治疗、有效改善或恢复患者功能的医疗设备。康复医疗器械又可分为康复评定设备、康复训练设备以及康复理疗设备。国内康复设备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发展康复医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许多港澳台商人开始资助大陆的残联等公益事业,以此为契机大陆兴办了许多基础康复设备生产企业。

2、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年):康复医学发展较为缓慢,康复设备生产厂商挣扎图存,开始围绕家用康复设备、辅助器材、理疗设备、中医康复等领域进行研发生产,在临床高性能康复治疗设备方面几乎没有进展。

3、高速发展阶段(年-至今):年国家首次将康复治疗9个项目纳入医保报销体系,推动了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康复器械的研发生产,大量国际先进康复设备伴随着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涌入国内,尤其是康复理疗设备,进口设备仍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创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院数量的增多以及康复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万元以上的康复设备呈增长趋势,-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33%。

年6月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加强医院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促成公立与民营、医院与基层共建医联体联合开展服务,推动康复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衔接融合,预计康复医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康复医疗器械将充分享受行业红利,市场需求将由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养老等全面延伸,未来更是逐渐走向家庭和社会康复。

康复医疗器械种类繁多,下游客户和需求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康复医学覆盖病种和人群丰富,康复医疗器械天然具备多样性特征,按照国际标准IS:年按照康复器械的功能将康复器械产品分为12个主类、个次类和个支类。按功能划分,康复医疗器械可分为康复评定设备、康复训练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按技术路线分,主要产品涵盖声疗、光疗、电疗、磁疗、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及康复评定产品等。我国康复器械龙头公司翔宇医疗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旗下拥有器械产品20个系列、余种产品,拥有30余个专科专病解决方案,包括疼痛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中医康复、产后康复、老年(医养)康复、儿科康复等解决方案,年全年实现营收约5亿元,但估计其在行业中的市占率不到5%。据众成数科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到家,仅在细分领域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我国康复医疗器械目前以仿制为主,高端器械成长可期。目前国内的康复器械仍以仿制国外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大部分康复医疗器械单价不高,年我国医院万元以上设备总数达到了台,50万元以下的设备占比高达95%,测算入院设备单价平均在15万/台左右,低值器械占据康复医疗行业的绝对地位。年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五大类重大产品开发,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向高端产品转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其中健康器械类中包含康复护理产品,指明重点开发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产品,重点突破人体运动意图识别、人机交互、外骨骼柔性控制、不同适应症康复运动模式优化等关键技术。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对康复医疗器械提出明确要求:积极支持研发和创新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康复治疗设备等,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预计未来康复器械会逐步走向“以质取胜”,高端创新器械成长可期。

政策鼓励康复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高性能设备注册证数量快速提升。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康复医疗设备研发创新,积极开发康复训练、评估、理疗的器械水平,提高康复设备普及率。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支持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康复治疗设备等。同时,国内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翔宇医疗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增长超48%,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备案凭证数量也达到了项,力图打破康复器械同质化的僵局。伟思医疗、普门科技等企业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也有所增加。

2.2、康复医学科建设缺口大,康复医疗器械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

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有望于年突破千亿元。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科建设的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民众康复意识增强,康复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9%,增速高于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市场。FrostSullivan预计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以19.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年的亿元。我们预计行业有望在年突破千亿元。

康复医学科建设缺医院,“十四五”医院带来的潜在康复医疗器械需求空间为亿元。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当前我国康复医疗床位缺口巨大,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明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年)》调查了全部二级以上医院(医院),家医院中共有家设立了康复医学科病房(其中医院家,医院家),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三级和医院数量,得出三级和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配置类分别为74.36%、18.23%,医院康复科病房缺口较大。

医院暂无披露全国康复科建设情况,我们暂且参照三级和医院的配置比例估计。根据年6月印发的《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鼓励各地将增加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各地要按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加强软硬件建设,二级以上医院应当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并配备标准化的床位、人员和设备。原则上,每个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万的地级市至少设置1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门诊。因此我们假设“十四五”期间,二级、医院设医院比例为%。

《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年)》明确指出到医院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85%、70%。根据翔宇医疗招股说明书,在康复医疗器械投入方面,初步估算医院建设康复科大约需要-0万元,医院需要0万元。我们假设“十四五”期间医院康复科建设设备投入需要万元,医院需要万元,医院需要万元,医院需要万元。《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年医院院均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为0万元。通过以上数据,我们预测-年,中国仅二级以上医院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补缺口带来的设备潜在空间约为亿元。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每年三级和医院新建数量大约在家左右,每年医院新建数量大约为35家。而年末,全国共家医院,医院数量以年化10%增速增长。据此测算得出-年间由于新建医院医院、医院产生的额外设备需求约亿元,合计康复医疗器械潜在市场空间为亿元。康复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一般为5-8年,考虑到现有科室补充设备配置、存量设备升级替换以及相邻科室的床头治疗设备和早期康复设备需求,潜在市场空间会更大。

2.3、研发迭代和渠道能力是行业竞争的制胜关键

康复医疗器械在诊疗中应最大限度满足临床所需,解决患者、买单者、医院的问题和痛点。针对单个康复设备,医院的要求很简单:安全、有效、可负担。但在当下中国康复人才数量紧缺,结构不平衡,康复医学人才以运动康复为主,神经康复和心脏康复的康复医师大多是从临床或者中医医师考取主治后转行到康复科,在中国康复医疗建设的浪潮中,器械医院康复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装修、设备、技术、运营),医院的持续运营能力,医院产生盈利效益。

康复医学科有如下特点:覆盖病种丰富,治疗手段多样,三级诊疗体系下患者有双向转诊需求,同时康复也更强调早期介入和临床康复一体化。而康复医疗器械本身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行业存在一定的先发优势。在这样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下,就要求康复医疗器械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产品矩阵要全,研发迭代要快,渠道营销和服务要紧贴行业需求。总结来看,有如下五个竞争要素:

1、产品体系和注册证数量。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升级以及亚专科建设的不断完善,直接带动了康复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全面覆盖的医院多科室提供一体化的临床解决方案,渗透到更多的临床科室和下沉市场。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在研发、上市、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经济投入和较长的培育时间,实际操作中因涉及各类技术资料的准备,一类、二类医疗器械的平均审批时间为1-2年。注册方面,医疗器械的注册需要经历临床试验技术审评(40天)、产品注册技术审评(60-90天)两个环节。根据翔宇医疗公告显示,公司拥有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绝大多数都是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般新产品从研发到形成销售,至少需要2-3年,较难在短期实现产品积累的突破。

2、渠道拓展和服务能力。康复医疗器械产品销售具有市场区域广、专业性高、客户分散等特点,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在经销模式下,公司需要建立起稳定且庞大的经销商体系以覆盖更多的市场区域,进行更快的市场拓展。同时,经销商除需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能力外,还需具备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协助医务工作者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根据临床专科治疗需求,帮助康复医疗器械企业不断升级产品。

3、研发和人才积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临床需求的多样化,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计理念,勇于突破高精尖的技术难题,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人性化、性能优的产品,不断提升行业的技术壁垒。同时,由于康复医学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协同诊疗,甚至医联体合作,联合疗法和远程会诊对于器械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4、模块化和柔性制造能力打造高效生产运营。康复医疗器械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很难通过标准化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柔性工厂和模块化分工显得尤为重要。生产运营过程中由于涉及大量零散的器件,对于采购、物流、组装、供应链管理和订单及时响应提出了较高要求,拥有高效的生产运营能力能显著降低成本和过程损耗,提高周转效率。

5、品牌知名度和学术推广能力。康复医疗器械品牌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质量水平,在医院招标时,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产品较受青睐,品牌形象已成为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知名的医疗器械品牌往往需要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学术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投入,积累自身知名度。

2.4、康复医疗器械未来趋势展望:从高精尖走向解决临床问题

临床医疗水平和设备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康复器械是技术交叉型产品,通过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不断拓宽可治疗疾病的范围,提高康复效率。近年来,许多新型治疗与康复技术逐步被研发并开始商业化应用。由于我国康复资源短缺,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康复人才和设备不足,工程师们发现临床最需要的或许并不是由最强的算法、芯片、传感器、电机组装好的产品,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目前,康复医疗器械向着智能化、数字化、居家化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1、医工结合,设备智能化。为了将治疗师从繁重的、重复的训练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得专业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治疗方案的改进,同时也为远程康复及集中化康复医疗提供可能,康复机器人应运而生,包括顶尖的外骨骼机器人及创新性的智能康复设备。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机器人可帮助行动障碍进行治疗(如由中风、创伤性脑损伤等引起的行动障碍),也能够作为社会与行为障碍的干预与治疗工具,包括自闭症类群、多动症等,同时康复机器人在肢体康复训练中也扮演关键角色,凭借其趣味性和精准性大大提高了诊治的效率,整体需求前景较大。FrostSullivan预测,年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亿元。

由于该领域技术壁垒较高,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尚处于导入期,产业格局未定。此外,随着深度学习、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康复医疗器械、评估设备、康复机器人技术相融合,智能人机交互能更好辅助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锻炼积极性,利于医务人员跟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实现医疗现代化。

2、数字集成化,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助力联合治疗、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资产,也是临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搭建设备物联网和互联网平台,能实现设备之间、设备与医生、治疗师之间的信息互通,进一步促进联合治疗、双向转诊甚至远程医疗的落地,在三级诊疗体系下实现对患者全康复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同时,平台可以加强对设备质量和安全性的智能化管控,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疗机构设备管理效率。

3、居家化、小型化,消费级康复器械前景广阔。在康复床位长期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国民康复理念增强、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背景下,居家康复医疗器械迎来广阔新蓝海。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慢病疼痛治疗、护理、助行、助眠、助听、助视、助浴等康复辅助器具。随着小型简便的家用康复器械的普及,患者将更便捷的居家实现预防、诊断、保健、治疗、康复等功能。近年来陆续有厂商推出了消费级的康复器械产品,但总体存在品种少、价格高的问题。以帮助恢复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例,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

3、海外经验:医疗改革推动行业扩容,龙头厂商以规模化、高端化战略实现高成长

3.1、国际康复医学始于战后,兴于医疗医保体制改革

海外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始于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等国出现了对伤兵的康复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及战后,康复医学在美国和欧洲兴起,随后将战时取得的康复经验运用到医学事业,推广到全社会,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并发展了一系列现代康复疗法,成立许多康复医疗机构及学术团体,整个行业逐步完善和繁荣。美国的康复医学处于现代康复医学领先地位,我们以美国为例,回顾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和现状。

年美国陆军设立战后身体功能重建和康复部门,成为了康复机构的雏形。年美国康复医学之父HowardA.Rusk系统性的阐述和搭建了康复理疗体系,美国陆续建立了医院,实行后付费制度(按服务付费)。然而随着老龄人口增多以及过度医疗,美国政府医疗卫生开支不堪重负,后续就医保支付和诊疗体系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推动了行业繁荣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由急性期康复机构-急性期后康复机构-长期康复机构组成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3.1.1、医疗支付改革推动美国康复医疗行业快速扩容

美国对康复医疗实施了不同的保险支付政策,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需求,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支付政策改革历程如下:

-年,美国实行按服务付费政策。虽然有助于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操作方便,但容易导致过度治疗,造成医疗行为难以规范,医疗费用难以控制。

年-2年,美国将急性期住院医疗与急性后康复住院医疗分开,并对急性期住院医疗实施DRGs定额预付制,医院医院尽可能地加快周转,将患者转入非急性期或专科医疗机构,而急性后的住院医院依然采用按项目付费的制度。这就导致了急性期康复的周期缩短,术后患者不得不转向急性后的住院医院。更医院大力扩充康复床位或新建康复医疗机构,带来了几十年美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康复专业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数量快速增长。DRGs实施后10年期间,康复病床数翻了一番。美国五大上市康复医疗机构都是在此期间成立,陆续成功上市或实现收购。

2年以后,美国对急性后康复住院医疗改用实施以患者功能为单位计算定额的FRGs,用FIM量表评估患者的综合功能水平,并将其与费用相联系。医院会努力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功能恢复,以降低每个患者的治疗成本,并增加每年治疗的患者人数。评估体系的完善使得治疗方案、住院周期及疗效都得到有效管控,同时大大降低了费用支出。

医保支付标准直接影响机构和患者的诊疗行为。年美国前5家康复行业龙头按付款方(Payor)分类的收入结构如下图,国家医保Medicare、Medicaid和商业保险高达85%以上,支付端变化将直接影响终端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行为。

3.1.2、美国三级康复诊疗体系完善,行业格局分散

美国康复医疗体系呈“正金字塔型”分布,从上到下分别是急性期康复机构、急性后康复机构、长期护理机构。随着病情发展阶段的推移,对应的康复机构数量阶梯式增加。年美国境内急性期康复机构约家,占比仅有5%,且康复科规模较小,平均床位数为33张,住院周期12.7天,Medicare平均给付3美元。急性后康复机构家,占比29%;长期护理机构已多达家,占比约66%,年接待患者超过万人。

美国的转诊流程较为顺畅。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

年美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亿美元,格局分散。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显示,包含长期护理业务后,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已高达亿美元,预计年至年将以3.4%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慢性病是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其中医疗机构提供的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占16%,达到亿美元。在预测期内,技术进步以及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商业保险的可及性提高将推动市场增长。美国康复机构较为精细化,多为独立康复机构。以美国物理治疗市场为例,美国物理治疗市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根据ibisworld研究,年美国物理治疗康复中心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年美国物理治疗康复中心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1.8%,年美国物理治疗康复机构数量为家,行业集中度较低。(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2、全球康复设备规模年将达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最快

康复医疗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康复设备下游需求。根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提升,全球康复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从年的亿美元增长为年的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2%。根据Researchandmarkets,得益于政府鼓励推动康复医疗、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慢性病的沉重负担等因素,年欧洲超越北美占据了全球康复设备最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MordorIntelligence预计-年亚太地区将是全球康复医疗设备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0%,归因于慢性病发病率提升、风险资本投资的增加、技术先进产品的可及性以及该地区市场参与者的战略扩张。

医院和诊所部门是康复医疗器械的最大终端客户。按终端用户划分,康医院和诊所、康复中心、理疗中心、家庭护理机构和其他最终用户。从全球数据看,年医院和诊所部门占最大份额,医院治疗的支持性报销政医院接受各种健康状况的治疗。

康复设备的三种主要疾病需求中,肌骨骼康复设备市场规模最大。按疾病类型划分,全球康复设备主要细分为三类:肌骨骼康复设备、心肺康复设备、神经康复设备,其中肌骨骼康复设备占据最大市场份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称,目前全球有20%至30%的人患有疼痛的肌肉骨骼疾病,大量患者需要在肌肉骨骼康复中心住院,这导致康复中心对设备的需求增加。此外,GlobalMarketInsights预测-年神经康复设备市场将以14.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数量将从年的9万增加到年的约1.08亿。年心肺康复设备细分市场规模超过25亿美元,与心肺功能异常相关的呼吸短促会限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能力。因此,这些患者经常需要心肺复苏作为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也需要持续监测,进行心肺康复治疗。美国心血管和肺康复协会(AACVPR)提供经过认证的心肺康复服务,也推动了心肺康复设备的需求增加。

3.3、康复设备市场高度竞争和分散,龙头公司积极开展

横向扩张和纵向一体化全球康复设备市场高度分散。全球康复设备龙头DJO于年在美国加州成立,充分享受到康复医疗行业繁荣发展的20年,伴随美国医疗体系和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终端医疗机构迅速发展,公司凭借内生外延式发展实现了跨越式成长,跃升为全球龙头。年DJO年报(已被Colfax收购)显示,公司约75%的收入来自美国,其余主要来自欧洲,其所处的医疗技术市场是高度竞争和分散的。竞争对手有大型的、多元化的公司,以及拥有更多资源的集团公司,还有众多较小的利基公司,也会直面强生DePuySynthes和史赛克等大型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的竞争。

横向扩张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快速成长。我们梳理了全球九大康复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他们成长的重要战略和竞争优势,归纳出在高度分散的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龙头企业建立品牌护城河的关键要素。

国际康复医疗设备龙头公司的竞争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自研+合作+并购,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线丰富,提升渠道的规模效应。产品技术创新是设备类公司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龙头企业自创立以来均持续开发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或通过技术迭代保持行业领先性。在自研方面,注重医工结合,以临床价值为基础进行研发,提高康复的效率和效果。事实证明,紧贴患者、专业人士和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的应用临床研究和产品设备开发是最受市场欢迎的。

如DJO与众多知名的骨科医生和专业人士建立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协助公司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营销,不断完善和升级产品性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点。而合作和并购是迅速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二途径,DJO和Natus自公司成立后开启了漫长的收购征程,建立了强大而完善的产品体系。而合作设计和分销,则能互惠共赢,发挥双方资源和渠道优势,如年Tecnobody与美国的Woodway公司合作设计和分销康复和性能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凭借丰富的产品种类和快速迭代的创新技术,龙头康复设备企业能保持自身的领先性,充分挖掘并满足终端市场需求,提升渠道规模效应。

2、横向开拓科室和市场,延展行业天花板。面对单一科室设备需求,难免会迎来市场饱和,国际龙头康复设备公司积极开拓临近科室或者康复医疗不同阶段,逐步覆盖康复医疗全领域和全阶段,突破单一科室的需求限制,凭借强大的产品研发实力和渠道开拓能力不断进入新市场。如DJO从最初的骨科运动医学领域逐渐进入到脊柱外科市场、足部踝部市场以及血管健康市场,扩大了事业版图。日本OGwellness也是从最初的理疗器械扩展到入浴护理设备、运动疗法器械等。甚至如TecnoBody和Proxomed将视野从医疗拓展到了运动康复健身市场,从公共服务走向私人健康,满足了高端和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

3、成为全方位综合服务提供商,提供完整的康复医疗解决方案。除了研发、制造、销售设备外,多家龙头康复设备企业还向终端机构销售完整的康复治疗解决方案,提供咨询、融资、营销、空间规划、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更好的开展业务,提升医疗水平和盈利水平,助力医疗机构赢得更多患者。最典型的公司就是Proxomed以及Enraf-Nonius的子公司EN-projects,作为交钥匙医疗解决方案的医院和康复项目,还可以提供采购和项目管理,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实施医疗保健建设。此类公司通过完备的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和咨询服务,切实为客户解决临床、运营和依从性问题,提升了客户粘性、满意度和品牌影响力。

4、实行纵向一体化战略,改善盈利结构。由于行业高度分散,大部分市场参与者采用代工生产和经销模式销售,对于上下游均缺乏把控力。这种模式适用于市场开拓初期的设备企业,能迅速扩大产品和销售规模。但随着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增强,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更利于精细化运营和管理,增强企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经营业绩和留存收益。如DJO和Proxomed均设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提高经济性和产品可靠性。随着企业的成熟和管理能力提升,适当收购海外经销商网络,能进一步加强对终端市场需求的把握,提升研发、服务和运营质量,减少经销商环节,提高盈利能力。

5、完善的营销、学术推广和培训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临床医疗水平和设备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康复医疗设备的开发和升级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科学应用,部分设备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康复患者和医疗从业人员的教育需求持续存在,需要龙头企业持续教育市场,做好学术推广和培训体系,一方面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终端机构和患者的满意度。TecnoBody和Natus均建设了教育平台,由教师和临床团队举办康复医学特定培训课程,形式包括线上视频课程、直播课程、定期的线下研讨会、与专家进行定期通讯等。BTL也提供全面的临床应用培训及咨询服务,助力广大医师走在行业临床应用领域的最前沿。

3.4、DJO:自研+并购开启高端化、国际化征程,股价实现五年14倍增长

DJO是全球康复器械及医疗设备领先制造商,提供肌肉骨骼健康、血管健康和疼痛治疗提供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从损伤预防到愈后康复的连续性治疗与康复服务。旗下共0+产品,包括矫形支架、康复设备、鞋类、外科植入物和骨骼生长刺激器,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于年在美国加州成立,名为DonJoy,从氯丁橡胶材料的支撑套起家。之后陆续被SmithNephew、J.P.MorganDJPartners收购,更名为DJOrthopedics。1.11完成IPO。0年后陆续收购7家新公司并将公司更名为DJO。7年被黑石集团收购,实现私有化退市,并与ReableTherapeutics合并,拥有了康复、疼痛治疗、物理治疗和外科重建植入产品线。后续DJO不断进行产品和海外经销商的收购,Q1被上市公司Colfax以31.5亿美金收购。3-7年底股价实现了五年14倍增长。

公司上市后通过收购实现快速成长,国际化步伐加快。分产品来看,6年DJO国内康复业务收入占比65%,包括刚性膝关节支架、软性产品和疼痛管理产品,毛利率为51.4%。国际业务收入占比20%,毛利率为61.5%。再生业务收入占比15%,毛利率为92.2%,主要是骨骼生长刺激产品OL0(3年收购)和SpinaLogic(4年收购)。3年公司开始进入高壁垒高毛利的再生市场,5年公司开发了30款新产品,扩展脊柱、足部和踝部的产品供应。6年通过收购Axmed和Aircast迅速提升海外销售,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11.7%提升为19.7%,国际版图进一步扩大。截至6年底,公司旗下包括+产品,业务遍布70+国家,而1年公司覆盖+产品和44个国家。然而由于公司销售费用率和利息费用过高,蚕食了公司的盈利空间,1-6年期间净利率表现不佳。

行业成熟期公司持续完善产品线,创新驱动高端化。年Q1公司被上市公司Colfax收购,目前DJO已形成支架血管、康复设备、外科三大系列九大品牌,覆盖0+种产品。根据ColfaxInvestorDay,年DJO所处的市场空间约为亿美金,-年复合年化增速约为4%,行业步入成熟期。除年受疫情影响外,公司营收稳步增长。自从DJO被Colfax收购后,其不断推出新产品,年新增32项研发和迭代产品,全年收购了5个项目,包括治疗性激光技术公司LiteCure,年收购TrilliantSurgical进入高增长的10亿美金足踝植入市场,收购拥有超弹性镍钛技术专利的骨科医疗设备公司MedShape,继续通过内生和外延实施高端化、国际化战略。据年报测算年DJO整体毛利率约为42%,而折旧摊销和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高达21.67%,继续拖累公司利润端表现。

重视临床研究、学术推广,树立权威品牌力。公司自从8年成立了DJO出版社,推出了多个系列临床出版物,如《跟腱断裂的新概念》《跟腱炎的新概念》《软骨修复的新概念》《跟腱插入障碍的新概念》等,由世界权威专家组共同讨论矫形外科诊断和治疗的当前共识和最佳全局方案。年DJO的康复教育机构Chattanooga学院在DJO出版社旗下启动了一系列“康复临床指南”,帮助物理治疗师和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治疗原理以及工作机制,进一步为公司康复设备的安全有效性提供循证指南。公司重视内部研发,并与全球知名临床以及生物学机构合作。年DJO就自建了临床教学及研究机构。此外,公司还使用数字工具和平台建立了一流的医学教育平台,包括在线培训课程、网络研讨会和在线研究图书馆,普及治疗方式的理论原理,指导医疗器械的实际应用。

全球化渠道布局,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数字医疗。DJO的系列产品目前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或独立分销商在56个国家/地区销售,预计年其营收的75%来自预防和康复业务,美国和欧洲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3%和20%。公司在全球19个国家以直销模式开展业务,为客户提供产品、软件、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数字医疗领域创新布局下一代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也成功推出MotionMD自动化解决方案(SAAS产品),帮助诊所管理库存、减少报销时间进而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也能促进DJO其他产品的销售,目前已入驻家美国诊所,渗透率40%,年产品创收超过6万美元。同时公司还推出了数字化可穿戴技术MotioniQ,将医生和患者的诊断、康复、监测全过程实现互联互通。

3.5、Natus:政策+并购驱动高成长,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深厚护城河

新生儿护理起家,现为神经康复设备领导者。NatusMedicalIncorporated于年成立于美国,经重组后于1年上市。公司起步于新生儿听力筛查+黄疸管理产品线,后续不断并购拓展同科室产品线以及跨科室产品线,也收购了部分国家的分销商。公司目前致力于为全年龄段患者诊断、治疗中枢神经和感觉系统疾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医疗设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医院、医生办公室和诊所、实验室、听力治疗专家、政府机构和团体采购组织。年公司收入4.16亿美元,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16.1%。Natus渠道遍及多个国家,美国收入占比60.7%,在美国以及境外14个国家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境外其他国家以经销模式为主。公司通过研发迭代和资产收购,稳步扩张产品线和终端渠道,股价从4年到年期间实现了十二年11倍增长。

政策推动需求高景气,聚焦并购激发成长活力。公司自成立以来深耕新生儿护理领域多年,政策指南和保险支付极大的催化了产品销售。年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和婴儿听力工作组公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计划指南,规定至少95%的新生儿应该接受筛查,在当时的保险制度下共有16个州由第三方报销新生儿听力筛查费用,2个州可以为医生报销公司的听力筛查设备和耗材费用,随后更多州得到推广。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新指南,建议将光疗作为治疗妊娠35周或以上婴儿黄疸的标准护理,公司黄疸管理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公司于5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5年之前公司通过并购、产品引入和自研不断加密布局新生儿领域,以丰富的产品种类加大对儿科科室的营销。5年之后,公司开始横向拓展听力和神经领域,并不断完善国际营销渠道。政策和并购共同推动公司营收实现快速增长,1-年收入CAGR高达19%。

产品和渠道规模化发展,重视集中采购和耗材类销售。公司深谙医疗设备的渠道规模化优势,加密布局三大业务产品组合。年神经、新生儿护理、听觉与平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7%、25%和18%。按渠道划分,年海外销售、美国GPO合同采购、美国非GPO合同采购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39.3%、22.5%和38.2%。美国超过90%的医院是团购组织(GPO)的成员,医院、团体诊所和其他诊所协商批量采购协议。-医院GPO采购占比分别为13.3%、18.7%和22.5%,公司加强GPO合同采购渠道以降低销售费用、提升市占率。公司重视耗材和服务销售,此类经常性销售占比已高达27%,平抑了设备销售的季节性波动。

创新研发和临床表现优异,一体化解决方案铸造深厚护城河。公司所处市场竞争激烈格局分散,公司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迭代,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性能、探索新的适应症,并为现有产品开展更多临床研究,年研发费用率高达14.7%。凭借产品组合完整性、优异的临床性能、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销售服务,公司赢得客户的广泛认可,铸造了深厚护城河。同时公司也开发了基于云的诊断数据管理平台,辅助临床医生、医院以及政府建立诊疗数据库、安全管理新生儿护理信息,促进快速跟进和干预。以听力评估解决方案为例,该业务包括听力评估、听力筛查、助听器验配、咨询跟进等环节,公司为临床医生推出3D数字耳部扫描解决方案Otoscan,为耳模和助听器等定制化入耳式部件制作数字印模,将耳朵图像转换为3D数字文件上传到Otocloud,以立即用于定制产品的生产,显著提高了助听器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公司提供多种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诊所和医生吸引和转化客户,为患者提供高效、定制化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并提高机构诊疗水平,降低运输时间和成本。

重视学术推广,构建独特教育平台。公司投入大量营销资源教育政府、第三方付款人、医院和医生,让他们了解全面筛查对患者的好处以及对长期治疗成本的减少,学术推广能力较强。公司也建立了NatusNeuroTrainingAcademy平台,下设四个学院:神经培训学院、新生儿护理学院、听力与平衡学院、视力保健学院,致力于向会员展示临床知识、产品专业知识和科学前沿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更充分的利用公司产品,并学习新技术。培训方式包括线上视频课程、直播课程、定期的线下研讨会、与专家进行定期通讯等,并有临床指南、案例研究和白皮书资源供下载。目前,公司已有超过10名注册会员,平台教育产品和临床课程超过个。

持续经营管理重组,实现降本增效。面对并购重组带来的人员和业务冗余问题,公司实施了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持续实施运营成本缩减计划、调整管理团队,、年对生产和销售条线实施大规模重组,-年进行管理转型并实行新的组织结构,促进跨部门协同。此外,公司也动态调整经营组合,4和6年陆续剥离日本和英国直销团队,4、和年退出非核心业务。在管理层的努力下,公司整体毛利率多年稳定在60%左右,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公司与美敦力相比利息支出和折旧摊销均较少。

4、国内康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

4.1、翔宇医疗:国内康复器械龙头,以一体化解决方案

能力承接行业红利公司是国内康复器械龙头企业,盈利能力逐年上升。翔宇医疗成立于2年,并于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注重研发,拥有多项专利以及齐全的产品线,逐渐成为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公司自有产品包括:康复评定设备、康复训练设备、康复理疗设备,已形成20大系列、多种产品的丰富产品结构,在康复医疗器械领域拥有相对完整的产品体系。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亿,我们推测对应出厂价口径约为-亿,作为行业龙头的翔宇医疗市占率不到4%,行业集中度较低。-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高达19.7%,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公司以国内销售为主,占比约为98%。年-年,翔宇医疗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上升,从59.6%快速提升至67.8%,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提升。未来随着公司运营效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具备可持续性。

以临床需求为核心,持续推动产品研发和技术积累。翔宇医疗经过19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构建了完善高效的研发体系,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最为全面的产品体系。同时,公司注重产学研合作,曾与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医院等开展产品研发和产品试验的合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公司结合疾病与专科治疗需求,不断开发迭代新产品,补充临床治疗缺失的治疗手段,形成了疼痛康复解决方案、神经康复解决方案、术后康复解决方案等30多项专科专病的解决方案。截至H1,公司累计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个,专利项,软件著作权70项,参与起草或参与评定27个国家行业标准。预计公司后续将不断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进一步强化产品体系,提高整体竞争力。年公司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0.4%。

一体化解决方案赋能康复项目建设,学术推广和渠道建设并重。公司作为国内少有能够为医院等机构提供全系列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品类、配套的一体化临床康复解决方案及后续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的厂商,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康复设备市场格局分散,大多厂商只能提供孤立产品,而国外厂商难以提供配套服务。公司在全国31个省拥有超过人的销售团队和余家代理商,覆盖全国余个地级行政区,已为国内数万家终端机构提供服务。公司在31个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常驻售后工程师,提供及时周到的主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用户粘性,同时能挖掘市场需求反馈研发端,形成完整闭环。此外,公司重视品牌推广和学术营销,积极参与大型医疗器械展会,牵头举办康复医学会议、与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医院或专科影响力,帮助建设全院临床康复一体化、区域康养一体化等项目,共建医联体,建立患者转诊网等,因而长期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这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渠道优势。

政策驱动下行业高景气,平台型公司成长可期。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切实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确定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探索形成较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模式等,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增加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公司作为国内康复医疗器械行业中少数能够提供一体化康复解决方案的制造商之一,预计将持续受益于国家政策驱动,享受行业高景气。

4.2、伟思医疗:磁电联合行业龙头,创新驱动高成长

国内磁电联合康复设备龙头,技术创新卡位高成长蓝海赛道,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较高。伟思医疗成立于1年,并于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致力于在盆底及产后康复、神经康复、精神康复等细分领域为医疗及专业机构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根据FrostSullivan测算,电刺激类、磁刺激类、电生理类康复设备以及康复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2%、52.0%、7.9%和57.5%,年这四类康复医疗设备市场行业规模合计将达到66.9亿元。

公司战略卡位高成长蓝海赛道,充分受益行业高景气。年,在国内电刺激类、磁刺激类和电生理类康复医疗器械领域,公司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31%、18.64%和4.64%,磁电领域占据领先优势。年公司营业收入3.78亿元,净利润1.43亿元,-年收入和利润CAGR分别为41%和58%。分产品来看,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分为电刺激类、磁刺激类、电生理类设备和耗材及配件,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1.1%、26.7%、13.1%、15.22%,公司收入来自国内市场。公司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73.6%和37.8%,盈利能力较强。

定位高端和成长市场,拓展康复机器人和医美设备,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公司坚持蓝海市场的战略定位。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需求广阔,公司凭借高性能的磁电联合康复设备有望充分受益。我国拥有庞大的产妇人群和中老年盆底疾病患者,随着民众健康意识提高以及先进医学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在消费升级和康复资源下沉的时代背景下,盆底和产后康复医疗和设备有望持续高景气。而公司重点布局的康复机器人具备三大临床应用优势:替代康复治疗医师的机械重复操作、精准控制康复治疗过程、结合反馈系统和交互式设计,行业需求偏刚性,技术壁垒较高,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康复机器人属于高端康复医疗技术,有较强的供给创造需求属性,研发创新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是行业制胜关键。公司坚持自主研发,运用前沿科技对标全球标杆,引领技术升级和产品商业化。公司已搭建起电刺激、磁刺激、电生理和康复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平台,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速技术迭代,推出新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也在研发拓展医美领域,包括塑形减脂和激光射频等设备,预计将于年底或年陆续获批上市,前景可观。年公司研发费用为0.34亿元,同比增长约25.2%,研发费用率为9.06%。截至H1,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53项、国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3项,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达26.92%。

学术推广和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优秀品牌形象。公司积极参与编写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协助开展临床研究、翻译国外专著和文献等,与国内外学术组织和专家合作推动新技术在医疗机构的普及。公司创立了系统的学术推广培训体系,针对不同阶段(售前、售后)、不同对象(医生、治疗师)、不同领域(盆底及产后、神经、精神)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医护人员对产品进行规范化应用,更好的推广公司相关技术理念和产品。公司已与数百家经销商形成了合作关系,覆盖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服务超0家医疗及专业机构,公司以院内机构为主,近年来加大了院外市场拓展,年院外机构销售占比已提升至18.2%。公司也建立了专业的营销支持团队,提供全程医学支持,并提供市场推广、培训、临床运营指导、客户体验回访、售后客服等服务,保障产品治疗效果,提升客户的运营效率和满意度,树立了公司优秀的品牌形象。(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3、普门科技:康复+IVD双轮驱动,并购加码光电医美

创面治疗行业龙头,研发和市场并重驱动业绩高增长。公司成立于8年,专注于治疗与康复设备和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检测试剂的开发及技术创新。在创面治疗、电化学发光检测、特定蛋白分析检测等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其中,公司凭借研发技术填补了国内临床创面光子治疗的空白领域,产品线不断完善。目前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全国10医院装机使用,包括1余家医院。年公司收入5.54亿元,同比上升约31%,其中治疗与康复类收入、体外诊断类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9%、70%。公司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欧洲、亚洲、南美洲、中东及非洲等市场,境外业务占比约14.27%。而治疗与康复产品线受制于产品CE/FDA等注册限制,境外业务主要在亚太和南亚地区开展,医美产品也正积极推进海外区域和国家注册中。

院内专注三大康复专科解决方案,院外布局光电医美和家用。年10月公司科创板上市时,治疗与康复产品涵盖8大系列、50余个型号,应用于1,余家医院的临床科室,医院保持临床试验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在治疗与康复领域已形成了从“单一产品”到“系列化产品线”再到“多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化突破。公司设立三大事业部:皮肤与创面事业部、围手术期事业部、慢病与基础医疗事业部,形成了以疾病/科室为中心的组合解决方案推广的方式,聚焦专科市场精耕细作,提升营销和研发工作效率。自年底公司陆续收购两家光电医美公司(重庆京渝和为人光大),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未来国内营销系统将新增院外市场,包括医美和家用两大方向,与现有的院内营销体系形成资源互补和相互促进。

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突出,产品线布局不断完善。公司康复治疗产品的技术指标均到达国际同等水平,治疗效果确切。光子治疗仪更是历经多年迭代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案例。公司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加快新品设计和升级换代,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线布局。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03亿,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8.66%,公司研发人员共计人,占全体员工人数的比例33.81%。至年12月,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个(包括发明专利26项),获医疗器械证书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64项,国家、省市奖励5项。高频振动排痰系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等产品入选第六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年治疗与康复产品毛利率高达75%。

产品优势打造专业化和差异化,受益床旁加速康复理念推广。公司以疾病为中心推行整体解决方案,以光子治疗仪为核心产品,结合多功能清创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高频振动排痰仪、脉冲磁治疗仪、红外治疗仪等产品进行联合治疗,行成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在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医院临床应用等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医保控费、药耗占比下降和DRGs试点扩面等政策,医院临床科室对有显著价值的床旁治疗与康复产品需求量明显增加。公司有望受益于床旁加速康复(ERAS)理念推广,市场空间广阔。

4.4、诚益通:一体两翼均衡发展,推动康复医疗设备研发创新和渠道下沉

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治疗产品国内领先。诚益通成立于3年,年通过收购广州龙之杰将业务拓展至康复医疗设备领域,自此公司确立了“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目前公司业务涵盖医药生物智能制造和康复医疗设备两大板块。龙之杰覆盖康复评定、康复训练、物理理疗三大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其中物理因子治疗产品及运动治疗产品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龙之杰旗下拥有50多个型号的中西医康复理疗产品,主要客户群体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体育运动机构等。

康复医疗器械收入占比22%,以国内市场为主。年公司收入7.64亿元,同比增长10.92%。其中康复医疗器械板块收入1.67亿,占比约为21.81%,毛利率为63.24%。-年康复医疗器械领域收入维持在1.65-1.68亿之间,规模稳定。公司以国内市场为主,年占比约为97.55%。龙之杰采用经销、直销两种模式。国内市场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直销模式主要针对政府采购项目。国际市场以经销为主,物理治疗设备已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

20年深耕康复医疗市场,品牌和研发打造核心竞争力。龙之杰自0年成立以来,积极开拓医院市场,深耕细作,确立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渠道下沉。公司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其核心动力,逐步完善康复医疗设备产品线,龙之杰共拥有70项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0项软件软件产品登记证书,49项注册商标和8项高新技术产品,近20%的员工负责研发工作。龙之杰依托物联网、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使得产品可以根据康复亚专科的不同,以个性化的方式向医疗机构提供患者的康复数据。数据可以与患者共享,并覆盖患者的康复全周期,提升了龙之杰作为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竞争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l/14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