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疼、冷汗……要警惕了

医院近日抢救多起心肌梗阻患者

专家提醒:夏秋之交,警惕心梗频发 

  摘要:胸闷、胸疼、冷汗……要警惕了。夏秋之交,温差、气压忽高忽低,常会诱发心梗和脑血管意外。年纪大的人,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慌、烦躁、出冷汗等症状,或者出现上腹部不明原因的疼痛,伴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时,医院急诊,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因为心肌梗死的病人中80%都是由冠心病和高血压引起,他们是心梗的高危人群。

  10月1日上午,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给柳州医院送来了感谢信,原来,他65岁的父亲李扬源老人,前些天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就诊时,突然呼吸困难、脸色发黑、身冒冷汗且胸口疼痛,贺医生凭借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结合心电图,判断李老先生为心肌梗死,马上与该院客服部主任、医院心内科护士长马月华等医护人员一起,全力抢救,最终令李老先生转危为安。

  图:李扬源老人的家属给医院送来了感谢信

  据了解,除了李扬源老人外,医院近日已连续抢救5起急性心肌梗阻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

  为此,笔者采访了该院内科门诊、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申香远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尹景芝、医院内科主任何根、医院内科主任廖声瑜等几位内科专家,针对心梗预防、症状、注意事项等做一个全面的介绍,给广大市民朋友提个醒,以防不测。

医院内科门诊专家、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申香远教授:

  夏秋之交心梗频发,应留意以下症状

  秋分后气候变化大,常会诱发心梗和脑血管意外,老年人应特别注意。

  申教授说,夏秋之交,温差、气压忽高忽低,常会诱发心梗和脑血管意外。年纪大的人,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慌、烦躁、出冷汗等症状,或者出现上腹部不明原因的疼痛,伴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时,医院急诊,以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因为心肌梗死的病人中80%都是由冠心病和高血压引起,他们是心梗的高危人群。

  另外,还有一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相关基础病的,如果出现一些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也要警惕:

  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疼痛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或过去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等症状,均是心梗信号;

  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痛、下颚痛、呼吸急促、憋气、咽部异物感、胃部严重烧灼感、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和神志不清等,即使无心绞痛,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信号。

医院内科门诊专家、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尹景芝:

  防范心梗随时偷袭,生活起居应多加注意

  夏秋之交时节天气时常忽凉忽热,极易诱发心肌梗死,在这里要提醒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生活起居要多加注意。

  尹景芝主任告诉大家,夏秋交替时天气燥热,人体出汗增多,血管扩张、散热加快,皮肤需要的血液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而血液黏稠容易引发急性心梗等。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发生危险。心脑血管病最严重的后果是猝死。许多老年人大脑对缺水敏感度低,较迟钝,不感觉口渴,身体机能减退,耐受力、应激性都比较差,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使急性发病的概率明显增高。

  另外,高温会加快光化学反应,使夏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这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原因。气温在32℃以上发生的脑卒中叫“热卒中”。夏秋交替,老年人应该防范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

  当天气渐趋凉爽,忽凉忽热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威胁。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夏秋之交,温差变化大,人体经常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忽冷忽热,造成抵抗力下降。尹景芝主任提醒:夏季经常补水的习惯在夏秋之交仍要继续坚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市民。老年人在睡觉前更应注意补充一些水分,防止睡眠后血流速度下降及血液浓缩。半夜醒来时适量喝点。

医院内科门诊专家、医院内科主任廖声瑜:

  防范心梗,应警惕心梗“魔鬼时间”

  人体的生物代谢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要防范急性心肌梗死,千万不能忽视最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魔鬼时间”。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每天6时—11时是一个“魔鬼时间”,也是全天最危险的时段。

  廖声瑜主任指出,清晨日出东方,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和应切力也随之增加,极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主要威胁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特别是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

  对于一些平时没有症状的,但工作压力较大、经常熬夜,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而致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在高温的刺激下,也会诱发急性“心梗”,心肌缺血。

医院内科门诊专家、医院内科主任何根:

  及时就诊,抢救心梗等不得

  医学上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以内作为抢救的“黄金时间”。

  心内科医生常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抢救过程中,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心肌梗死越早采取措施,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反之越差。然而,在我国,由于诸多的因素导致患者从就医到实施抢救时间平均为.6分钟,远远超过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建议时间——90分钟,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快速、及时的抢救,造成心脏功能不可逆地损坏,出现猝死。

  何根主任介绍,有一半心肌梗死的死亡病例发生在症状出现后3~4小时内。对于命系分秒的心梗患者而言,抢在心肌坏死之前及时开通导致梗死的血管,便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继而挽救生命。心梗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病人起病后,医院就诊。

柳州医院国庆期间不放假专家正常上班

↓↓↓↓↓点击查看









































白癜风怎么诊断症狀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