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甚至包括部分医生在内往往比较重视“空腹血糖”,而对“餐后血糖”的意义不甚了解,更太重视。在诊断糖尿病或治疗后复查时只化验空腹血糖,不注重对餐后血糖的检测。殊不知,餐后高血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如此做法,既不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也不能全面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更不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1、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在糖尿病的早期,病人基础胰岛素分泌尚能满足机体需,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大增,此时由于患者的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一般认为,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发病初期最早出现的一个临床表现,通常比空腹血糖升高早3-5年,换句话说,检查餐后血糖可使糖尿病的诊断提前3-5年。
2、有助于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空腹血糖不高(低于6.lmmol/L),而餐后血糖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7.8—ll.lmmol/L),称之为“糖耐量受损”。“糖耐量受损”是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果不加干预,每年将有50%—10%的糖耐量受损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因此,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測,有助于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筛查及早期干预,大大减少其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3、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病因及预测因子
国外一项大规模的糖尿病干预研究,对糖尿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的关系做了1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皆与餐后血糖有关,而与空腹血糖关系不明显,说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更加密切,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新近研究还发现,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早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就已经开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出现了心血管并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f/1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