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中年男性患者,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检查血管造影,显示前降支开口全闭病变累及左主干末端。从造影看,前降支的病变并不易处理。而仅用FielderXT导丝通过闭塞段表明闭塞病变并不致密,可能尚存微通道,球囊扩张后植入2枚DES。术后第三天出现心绞痛并逐渐加重不能缓解,再次发生急性前壁心梗。造影显示前降支支架内血栓形成,通过血栓抽吸、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尽管可能存在药物抵抗的因素,但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更多与介入操作及器械因素相关,处理时若行IVUS检查将有助于明确血栓的成因。病史资料(男,46岁,80Kg)

就诊日期:年5月。

主诉:因“反复胸痛3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近3个月来反复于剧烈活动时出现心前区闷痛,评分4/10分,不向其他部位放射,休息2~3分钟可缓解,发作时伴胸闷、出汗。1周前患者再次于活动时出现胸痛,性质同前,外院查心电图是前间壁心肌梗死可能,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氟伐他汀稳定斑块,酒石酸美托洛尔降低心脏氧耗及对症治疗,医院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开口次全闭,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长病变,最狭窄处达80%,可见右冠-前降支侧支循环。

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90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84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

实验室检查:0.05ng/ml;7U/L;Scr72μmol/L,K+3.98mmol/L;WBC15.1×/L,N61.2%,HGBg/L。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Ⅰ、aVL导联ST段压低伴T波倒置,V1-V3导联呈QS型。

彩色超声诊断:室间隔增厚(14mm),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活动诱发,休息2~3分钟自行缓解,心电图示缺血性ST-T改变,外院冠脉造影诊断明确。

病症: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NYHA);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型;3、脑梗塞。

危险评估:既往有心梗史,伴高血压,且ST-T段改变,GRACE评分高危患者。

用药情况:1)阿司匹林mgqd;2)氯吡格雷75mgqd;3)瑞舒伐他汀10mgpoqn;4)缬沙坦80mgqd;5)氨氯地平5mgqd;6)美托洛尔25mgbid。

冠脉造影

造影策略:患者有急性脑梗塞,入院后予以药物治疗两周,复查头颅MRI示梗塞病变稳定后行冠脉造影术,依据外院冠脉造影结果建议患者外科行CABG术,但患者不同意CABG术。

造影时间:入院第13天。

造影前用药:造影前给予肝素单位。

造影结果(一):LM正常,LAD开口狭窄95%,近段完全闭塞,LCX未见明显狭窄。

造影结果(二):RCA近中段狭窄70%,远端向LAD远端提供侧支循环。

造影结论及应对策略:左主干正常,前降支开口狭窄95%,近段完全闭塞,回旋支管壁光滑,未见狭窄,右冠近中段狭窄70%,右冠远段向前降支远段提供侧支循环。造影后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行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入院第13天下午5点40分。

术中用药:术中追加肝素单位。

手术过程(一):分别入FielderXT和BMW指引导丝至前降支近段和D1远端,对侧造影证实导管位于血管真腔内。

手术过程(二):以Sprinter2.0×15mm,Sprinter2.5×15mm球囊反复扩张,复查造影示D1开口狭窄95%。

手术过程(三):入ScoreFlex2.5×15mm双导丝球囊以2-12atm×45秒扩张,复查造影示1开口残余狭窄30%。

手术过程(四):于LAD段植入XiencePrime3.0×23mm支架,于LAD开口至近段近段植入XiencePrime3.5×23mm支架。

手术过程(五):复查冠脉造影示支架内无明显残余狭窄,D1开口未受累。

术后病程

术后用药:1)拜阿司匹灵mgqd;2)氯吡格雷75mgqd;3)低分子肝素IUq12h;4)瑞舒伐他汀10mgpoqn;5)缬沙坦80mgqd;6)氨氯地平5mgqd;7)美托洛尔25mgbid;8)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bid。

病程记录1:患者术后第三天清晨左右因情绪紧张后感胸骨中上段及咽喉部疼痛,评分3/10分,伴心悸,无出汗,无恶心、呕吐、反酸、嗳气。

体格检查:BP/9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啰音,心率87次/分,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发病时心电图:发病时:与术前无明显动态改变。

实验室检查:心梗三项:阴性。

应对策略:予以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后好转不明显,予以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后胸痛缓解。

发病2小时后心电图:

病程记录2:术后第四天患者诉有胸闷,夜间平卧时明显,坐起后好转,未再胸痛,无冷汗、心悸等。心梗三项示MYOng/mL,CK-MB46.9ng/mL,TnⅠ9.08ng/ml。复查心电图。

急诊冠脉造影

造影结果:LAD原支架内可见血栓形成。

吸栓术:入BMW导丝至前降支远段,以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装置反复抽吸,并冠脉内给欣维宁5ml注射。

复查造影:复查造影示支架膨胀良好,支架内见残余附壁血栓,前降支血流TIMI3级。

PCI术后及随访

术后用药:1)拜阿司匹灵mgqd;2)替格瑞洛90mgbid;3)欣维宁维持三天;4)依诺肝素IUq12h;5)瑞舒伐他汀10mgpoqn;6)缬沙坦80mgqd;7)氨氯地平5mgqd;8)美托洛尔25mgbid;9)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bid。

随访结果:患者未再出现胸闷、胸痛,术后第七天成功出院;术后三月随访,未再诉胸闷、胸痛症状。

病例总结

病例特点及应对策略:本例患者于PCI术后第三天出现胸闷症状,伴肌钙蛋白升高,冠脉造影确诊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通过血栓抽吸、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成功出院,为一例典型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诊断需同时满足ACS特征及时间或冠脉造影证实的血栓两个条件。依据植入支架至血栓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24小时),亚急性(24小时-30天),晚期(31天-1年)和极晚期(1年),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统称为早期支架血栓。

用药经验:DES的早期支架血栓发生率为0.2%~1.4%。早期支架血栓高发时间高峰呈双峰式分布,集中在术后24~48小时和72~96小时。其危险因素包括明显残余夹层,支架长度25mm,平均管径3.0mm,支架膨胀不良,年龄60岁,急性闭塞或频临闭塞病变,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等。此外,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抵抗者早期支架血栓风险明显增加。替格瑞洛作为新型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是一种非前体药物,吸收后可直接发挥抗血小板效应,不存在“抵抗”现象,能够强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早期支架血栓的发生。

证据引用:PLATO研究结果显示:在氯吡格雷组置入支架的例患者中,确定的支架血栓的发生率为1.9%,而在替格瑞洛组置入支架的例患者中,仅有1.3%的患者出现了确定的支架血栓。两组的HR=0.67,95%CI=0.50-0.91,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显著降低确定的支架血栓达33%(P=0.)。年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上公布的一项西丹麦心脏注册研究,基于例ACS患者数据的前瞻性注册研究。这些患者在年之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负荷剂量mg+日剂量75mg)治疗;年之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日剂量90mg×2)治疗。随访1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在真实世界中,倍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支架血栓风险64%,HR0.36(0.-0.)。

医师介绍

张宝伟,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