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当选,股市暴跌,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一直排在发达国家死亡率的第一。而急性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常依赖心电图和病史,但单一的心电图检查还存在不足。心电图只能从电生理角度发现心脏的变化,而实验医学则从生化角度发现异常,在诊断AMI方面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的灵敏指标。

下面我就带您一同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传统的心肌酶谱

1、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心肌内含量丰富。

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的6-12h内升高,24-48h达到峰值,持续5-7d,后逐渐降低。由于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在诊断AMI敏感性不高,特异性较差,故临床已不推荐AST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2、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肾脏、肝脏、心脏、骨骼肌等组织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LD根据亚单位的不同可分为5种同工酶。健康成人血清LD同工酶含量:LD2LD1LD3LD4LD5。

临床意义:LD和LD1在AMI发作后8-12h出现在血液中,48-72h达峰值,半衰期为57-h,7-12d恢复正常。由于其出现时间晚。对早期的AMI诊断几乎无临床意义。由于LD半衰期较长,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诊断和病情监测仍有一定价值。临床检测AMI时,LD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3、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肌酸激酶(CK)是一种二聚体,由M、B两个亚基组成。形成CK-MM、CK-MB、CK-BB。CK-BB存在于脑组织中,CK-MB、CK-MB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

临床意义:CK、CK-MB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既可以用于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其在AMI发生4-6h即可超过正常上限,24h达峰值,48-72h恢复正常。在AMI发病过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有再次心梗的发生。CK也常用于观察再灌注效果,溶栓后几小时内,CK-MB还会继续增高,称为“冲洗现象”,此后CK即下降。

CK同工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总CK,临床倾向于CK-MB替代CK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

缺点:1、特异性较差,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2、在AMI发作6h前和36h后敏感度较低;3、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二、心肌肌钙蛋白

1、总肌钙蛋白(cTn)

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Tn动态变化曲线和CK-MB很相近,AMI发生4-8小时在血清中高于决定值。持续升高4-10d,甚至可达3周。由于cTn窗口期长于LD,在诊断发现较迟的AMI时可替代LD。

2、心肌肌钙蛋白T(cTnT)

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T在AMI发作6h后敏感性达90%以上,且维持这一高敏感度5d以上。cTnT还可用于评估溶栓疗法的成功与否,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复通。溶栓成功的病例cTnT呈双峰,第一峰高于第二峰。研究表明,用cTnT评估复通,90min时优于CK-MB和肌红蛋白。

3、心肌肌钙蛋白I(cTnI)

临床意义:心肌肌钙蛋白I是十分敏感和特异的AMI标志物。在心肌损伤4-6h释放入血,达到决定值。心肌缺血14-36h达到高峰,持续3-7d。研究指出,测定血清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97%、特异性98%、预测值99.8%。cTnI也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诊断。在成功溶栓使冠脉复通后30min、60min,cTnI会持续升高,其敏感性高于CK-MB和肌红蛋白。

4、心肌肌钙蛋白的评价

优点:1、敏感度高于CK,不仅可以检测急性心肌梗死,而且能检测心肌微小损伤;2、检测特异性高;3、窗口期长,有利于诊断发现较迟的AMI;4、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5、心肌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缺点:1、在损伤发生6h内,敏感度较低;2、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效果差。

三、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b)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由于其分子量小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出现较早。是AMI发生后较早出现的可测标志物。

临床意义:当AMI发生后,Mb释放入血,2h即升高,6-9h达到高峰,24-36h可恢复正常水平。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Mb阴性可排除AMI。

临床上除AMI外,开胸手术、骨骼肌损伤、严重肾衰都会导致血清Mb升高。Mb临床应用的缺点就是特异性不高,但近期有人提出碳酸酐酶III(CAIII)。CAIII有较高的特异性,仅在骨骼肌损伤时才出现。如联合检测,可提高Mb诊断急性心梗的特异性。

由于Mb窗口期短,是诊断再梗的良好指标。

四、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是近年研究发现的一种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H-FABP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而在其它组织内含量极少,心肌特异性强。

临床意义:AMI发生后,H-FABP从心肌胞浆内迅速释放入血,最早0.5-1h即可检测到血H-FABP水平升高,相对于Mb、CK、CK-MB和cTn更早,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升高的心肌标志物。在AMI发作4h内,H-FABP敏感性显著高于Mb、CK-MB及cTnI。因此,H-FABP诊断AMI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不仅如此,H-FABP可在AMI发生24h后恢复正常水平,因此连续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再梗的发生,同时H-FABP还可作为评估再灌注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

H-FABP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患者血H-FABP水平也会升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考虑它的来源和肾脏的功能状态。

五、总结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实验医学的不断发展,AMI的诊断指标从传统的酶类为主开始转向以蛋白类为主。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个体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AMI发生后,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提供最有效的治疗。

本文作者:杨自坚,医院检验科

责任编辑:xxll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z/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