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多累及室间隔,导致左心室血液充盈及射血受阻、心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

心肌细胞异常肥大,排列方向紊乱(紊乱排列的心肌超过5%,非HCM<1%),结缔组织与异常的细胞间基质增多,纤维化增多,甚至可见“瘢痕”样组织,位于肥厚心肌的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减小(图1)

图1:组织学特点:A和C为正常心脏B和D为肥厚型心肌病心脏

在M型超声诊断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是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即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收缩期CD段不是一个缓慢的上升平台,而出现一个向上(向室间隔方向)突起的异常波形,这种现象称为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AnteriorMotion,SAM)。主要由于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速度加快,流出道相对负压,吸引二尖瓣前叶及腱索前向运动,即Venturi效应。

SAM现象不仅为肥厚型心肌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诊断依据,也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在非梗阻性心肌病中,不存在或仅有轻微的SAM。

图2:超声诊断HOCM

HCM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原因为:室间隔肥厚使左室流出道(LVOT)变窄,产生Venturiforces,拖曳二尖瓣前叶移向间隔部,即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导致LVOT狭窄加重,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图3)。

图3:SAM机制和影像

肥厚型心肌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全球约2千万病患。

图4:HCM流行病学分布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VOTG),可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及隐匿梗阻性3种类型(图5)

梗阻性:安静时LVOTG≥30mmHg;

隐匿梗阻性:安静时LVOTG正常,负荷运动时LVOTG≥30mmHg;

非梗阻性:安静或负荷时LVOTG均30mmHg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左心室心肌任何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mm,并排除引起心脏负荷增加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瓣膜病等。

图5HCM的类型:A局灶基底HCM;B弥漫性HCM,C向心弥漫性HCMD中部室间隔HCME心尖性HCM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图6)。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图7)。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图6:年首次病例报道

图7:生存率曲线

外科室间隔切除术

年,AndrewGlennMorrow和EugeneBruanwald(现代心脏病学之父,传世经典《BraunwaldsHeartDisease》的作者)两人在Circulation杂志首次描述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有意思的是Morrow本人后来也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而且是由其挚友Braunwald亲自诊断的。

图8:AndrewGlennMorrow--室间隔切除之父

图9:Morrow的心脏

图A中的大箭头为二位于尖瓣后叶的钙化灶;小箭头为室间隔和心尖部的小瘢痕

图B中的小箭头是肥厚间隔的纤维斑块,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证据

室间隔切除术也是由AndrewGlennMorrow创立,也叫做Morrow术式。后来经过改良称为改良的Morrow术式,为全球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发展至今已近50年,目前为治疗梗阻型HCM患者的金标准。外科医生经主动脉路径切除肥厚的室间隔来加宽LVOT,切除的室间隔心肌深度一般不超过室间隔厚度的50%,约1~1.5cm。若患者合并冠心病,可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但手术风险增加。若存在二尖瓣结构异常,可同时行修补或换瓣术。术后随访10至25年,存活率高,与正常人的预期寿命比较无统计学差别。

图10: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发展

图11:经典Morrow手术:单纯切除室间隔肥厚肌束

图12:改良Morrow法:扩大的肥厚心肌切除+二尖瓣前瓣叶折叠+二尖瓣前乳头肌游离(RPR)

图13:室间隔切除术效果

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

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酒精,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减轻,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

PTSMA首先于年由Sigwart在Lancet报道(图8),由于创伤小、操作方便,这种技术现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由此,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逐渐成为梗阻型HCM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替代治疗,此治疗的目的是“人为”造成室间隔近端局部心肌的梗死,使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增厚凸向LVOT的程度减轻,从而缓解LVOT梗阻。

图14: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柳叶刀首次报道

A.术前见第一间隔支及第二间隔,见临时起搏电极;

B.Overthewire球囊在第一间隔支内,球囊加压充盈后,通过中心腔注射造影剂,无造影剂通过侧支血管进入前降支或其它血管,及观察到该间隔支分布区域大小;

C.术后第一间隔支消失,其他血管完好

心肌超声学造影(myocardialcontrastechocardiography,MCE),是指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的微泡在特殊的造影成像技术作用下,造影剂与超声波相互作用,使心肌组织回声增强,获得清晰左室或心肌组织的影像从而对缺血性心脏病进行诊断,反应心肌微循环的灌注状态,确认靶血管。

年,世界首家报道此项技术医院报道了最早接受PTSMA治疗的12例HOCM患者10年随访结果,发现LVOTG下降维持超过10年。此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小队列研究证实PTSMA可长期改善HOCM患者的症状及血液动力学(图9)

图15:PTSMA治疗前后室间隔厚度变化

PTSMA治疗虽然无年龄限制,但原则上对年幼及高龄患者应慎重,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行该手术。PTSMA术后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如术前已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则多数会面临Ⅲ°AVB并发症,需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以行PTSMA要慎重。以下为PTSMA的手术操作过程:

A术前准备同一般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常规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B造影结束后测定LVOTG:同步测量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内压力曲线。

C送入0.英寸导引导丝至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根据该间隔支血管粗细、大小选择合适直径、长度的OverTheWire(OTW)球囊,沿导丝将其送至间隔支动脉近端。

D加压扩张球囊封堵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通过球囊中心腔快速注射造影剂1~3ml,行间隔支血管造影,了解局部血管供应区域,排除该间隔支至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E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完成MCE,确定拟消融血管与肥厚梗阻区域的匹配关系,若MCE确定拟消融的间隔支动脉支配肥厚梗阻的基底部室间隔,即可确定为消融靶血管。

F经球囊中心腔连续缓慢均速(0.5~1ml/min)注入96%~99%的无水酒精1~2ml

G、H消融成功终点:通常认为LVOTG下降≥50%,或静息LVOTG30mmHg,是手术成功的标志。

PTSMA围术期死亡率为1.0%~1.4%,远期死亡率约0.5%,围术期并发症主要有3类:

(1)心律失常

(2)冠状动脉损伤与心肌梗死

(3)心肌瘢痕诱导心律失常

PTSMA是治疗难治性HOCM很好的方法,但存在需要探索的多个问题:

1.猝死:PTSMA可以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是治疗心原性猝死的首选方法。对于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的HOCM患者需要做风险评估,进行猝死筛查。

2.手术指征:汇总分析国内外PTSMA手术指征,各国、各术者间不尽相同,选择LVOTG值作为PTSMA的标准存在差异。

3.靶血管的确定:正确选择梗阻相关的间隔支动脉,是PTSMA手术成功的关键。该间隔支动脉绝大多数起源于左前降支,但由于存在解剖的高度变异性,有时难以确定。

4.酒精用量:PTSMA的酒精用量主要取决两种指标,一个为消融成功终点,另一个为出现AVB等严重心律失常,多个研究显示PTSMA并发症与酒精用量有关,究竟多少剂量的酒精注入靶血管能产生最佳的室间隔梗死面积,获得最佳的临床及血液动力学的效果,需进一步探索。

5.栓塞介质的改进

图17:PTSMA术式汇总

PTSMA术式vs外科术式

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原因是受间隔支动脉的解剖结构影响,间隔支细小、或与主血管成角较大导丝难以进入,因此室间隔酒精消融术通常是老年(>65岁)或不接受外科手术、外科手术高危患者的选择。此外消融术不能同时纠正其它心脏疾病,如旁路移植、瓣膜置换术等。

但外科疗法也有自身的缺陷,尤其对于高风险的患者以及手术经验欠缺的中心手术风险较大。

图18:两种术式优劣对比

HOCM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

针对HOCM的新的疗法主要有:A:新术式;B:新药物;C:基因治疗

对于新术式的延伸思考:

随着经皮二尖瓣修复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应用,除了能改善二尖瓣返流,是否也能对HCM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也是目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l/12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