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血管造影,应用大剂量造影剂注射时,有许多因素影响其毒性作用。心血管造影时,快速注射比缓慢注射时中毒的危险性增大数倍,主是由于造影剂的高渗作用,就是较新的制剂也有一些化学毒性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心肌、脑、脊髓或肾脏的耐受性减低。关于造影剂的选择,脑血管造影时最好选用甲葡胺盐,而心脏造影时则用钠盐与甲葡胺盐合剂。血管造影比尿路造影不常见有过敏反应,可能是血管造影时造影剂不直接通过肺脏。在应用碘酰胺血管造影的例中,6例发生轻度的过敏反应。在注射血管分布区,偶见皮肤出血点,这可能是由于冲洗注射器或针头所用的盐水受污染所致的棉花纤维或手套的粉末污染而栓塞所致。
作用
医院和香港大学内科系合作,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病的橙树化痰素用在准备接受放射性造影剂的心脏病人身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可把病人的肾衰竭发生率降低60%。医院进行了名冠心血管病人参与的临床研究。治疗组例病人在造影检查前一天和检查当天早晚接受一次口服毫克的橙树化痰素。结果,只有4人出现肾衰竭,而没有服用橙树化痰素的人对照组有12人出现肾衰竭3.乙酰半胱氨酸在心脏血管造影术中有护肾作用 香港研究人员报告,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可能让行冠状血管造影术的肾功能不全者避免出现肾功能障碍。
以香港大学Grantham医院的凯(JayKay)为首的研究者说,乙酰半胱氨酸的肾保护作用在各病人亚组相似,且副作用很小。它对行诊断性或/和干预性冠状血管造影的病人有保护作用,血清尿素和肌酐浓度出现了相似改变,这表明“肾小球过滤性的变化是乙酰半胱氨酸预防作用的基础”。
该医院在0年5月到1年12月间,让名病人随机参与了一个前瞻性、双盲试验,行血管造影术前一天和当天,名参与者被指定口服毫克乙酰半胱氨酸,每天两次。其余98人接受了安慰剂。病人的平均年龄为68岁,肾功能不全的病情稳定、中度,即肌酐清除率不到60毫升/分,均行冠状血管造影术,对比剂是低渗的。主要测量的后果包括给药后48小时内的血清肌酐水平增加25%以上、肌酐清除率和血清肌酐的变化。
结果表明,安慰剂组12名病人(12%)、乙酰半胱氨酸组4名病人(4%)在48小时内血清肌酐水平增加了25%以上,术后头48小时内乙酰半胱氨酸组病人的血清肌酐较低。2天后乙酰半胱氨酸明显增加了肌酐清除率。“乙酰半胱氨酸的好处在各病人亚组相似,并至少持续了7天”,研究者总结。详见《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3;:-)上“心脏血管造影术中乙酰半胱氨酸对肾功能不全病人有保护作用”一文。
心脏造影有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心房、心室)造影。冠脉造影就是用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沿着桡动脉(手腕处)或股动脉(大腿处)的人为入口延行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把造影剂(在X光下显影)注入冠状动脉,这样冠状动脉内部的形态就可以显示出来,例如看冠脉有没有狭窄、斑块等,但基本上不能通过这个检查来了解心脏形态的,主要还是了解冠脉的内部形态及冠脉内的血流速度。
※心脏造影是一种检查手段。医生怀疑病人是否有冠心病,检查结果比较准确,因此称此项诊断为“金诊断”,如果查出有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者堵塞等可以作进一步的治疗如放置支架等。造影不能治疗高血压、也不能治疗早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指征
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1)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行PCI直接开通IRA。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开通IRA。建议“进门-球囊开通”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对于12小时内(特别是3-12小时内),特别是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行直接PCI。对于发病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直接PCI。对于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可将时间放宽至36小时。而对于发病已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则不建议行PCI。
(2)转运PCI:医院无行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不能立即溶栓,则转至具备PCI医院行直接PCI。
(3)补救PCI: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对于IRA所行的PCI。
(4)易化PCI:发病12小时内,拟行PCI的患者于PCI术前有计划的预先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早开通IRA。
技术分类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coronaryangioplasty,PTCA)
采用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将指引导管送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再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导引钢丝送到狭窄的节段,根据病变的特点用适当的压力和时间进行扩张,达到解除狭窄的目的[2]。
但单纯PTCA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急性闭塞多见于术后24小时内,发生率在3%-5%,可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在狭窄一般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在25%-50%,患者会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多需再次血运重建。由于以上的局限性,目前已很少单独使用。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将以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网状带有间隙的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狭窄的阶段支撑血管壁,维持血流通常,可减少PTCA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并封闭PTCA是可能产生的夹层,大大减少了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但由于支架置入部位内膜增生性改变,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仍是主要的问题。早期应用的是裸金属支(baremetalstent,BMS)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为20%-30%。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在裸支架的金属表面增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此种支架置入后,平滑肌的增生被抑制,使再狭窄进一步降低(10%以下)。但DES使血管内皮化延迟而造成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高。
3、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atherectomy)
冠状动脉旋磨术是采用呈橄榄形的带有钻石颗粒旋磨头、根据“选择性切割”的原理选择性的磨除纤维化或钙化的动脉硬化斑块,而不会切割有弹性的组织和正常冠脉。主要应用于严重狭窄伴重度钙化的病变。
4、冠脉内血栓抽吸
应用负压的抽吸导管将冠脉内的血栓抽出。多用于血栓性病变或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
5、切割球囊成行术
是在球囊上纵向安装3-4片微型刀片,当球囊开始扩张时,刀片将血管狭窄处的增生组织切成3-4份,而后球囊充分扩张病变处。主要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或是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病变。
6、其他:准分子激光成形术、冠脉内放射治疗等。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但临床应用较少。
介入路径
1、股动脉路径:股动脉比较粗大,穿刺成功率高。缺点是术后卧床时间长,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腹膜后血肿等。
2、桡动脉路径:术后压迫时间短,无需卧床,患者不适感较股动脉路径轻,而且并发症较少,因此逐渐成为目前PCI治疗的首选路径[3]。
相关药物
1、阿司匹林:术前3-5天开始服用,每天-mg。术后每天mg,长期服。
2、氯吡格雷:术前4-6天每天服用75mg或术前6小时负荷mg。术后每天服用75mg,维持1个月到1年不等,根据支架的种类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目前还有一些同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在研发当中,包括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
3、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等。均为静脉药物。
4、肝素:静脉应用。主要在PCI术中使用。
5、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伊诺肝素、那曲肝素、达肝素等。
6、凝血因子Xa抑制剂: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
7、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静脉应用。比伐卢定、阿加曲班。
并发症
1、冠状动脉痉挛:在冠脉造影或介入过程中,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的持续性收缩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发生率在1%-5%之间。冠脉痉挛可以为自发,也可以为对比剂或器械操作诱发。冠脉痉挛时可无明显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缺血症状,如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冠脉痉挛发生时可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或钙拮抗剂。
2、冠状动脉穿孔:比较罕见,但危害较大。表现为造影剂外渗至心包内,严重时可导致心包积血、心包压塞。大多数冠脉穿孔与介入操作有关,比如:导丝穿透血管壁;旋磨导致血管壁组织损伤;球囊膨胀过大导致血管壁过度拉伸等。另外,冠脉血管迂曲、钙化、成角或闭塞病变,在操作过程中也易导致冠脉穿孔。女性、高龄、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也是发生冠脉穿孔的高危因素。
3、冠脉夹层:多见于球囊预扩张病变时,是导致冠脉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表现为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可见内膜片。
4、冠状动脉急性闭塞:PCI时或PCI后冠脉血流发生阻滞或减慢。是PTCA时代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支架应用后,冠脉急性闭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5、支架内血栓形成:为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分为急性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30天)、晚期血栓形成(术后30天-1年)和极晚期血栓形成(术后1年以上)。
6、慢复流或无复流:是指PCI时心外膜大冠状动脉血管已解除狭窄,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或丧失,心肌细胞灌注不能维持的现象。其原因复杂,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血栓或斑块碎片栓塞远端微血管引起。
7、支架脱落:较少发生。与病变特征、器械以及术者操作等因素有关。
8、周围血管并发症:股动脉途径穿刺可见的并发症有血栓、栓塞、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桡动脉途径可见的并发症有桡动脉痉挛、闭塞、前臂血肿、局部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9出血并发症:由于PCI术前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需要给予静脉肝素抗凝,所以围手术期的出血是PCI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可发生脑出血。因此,对于出血高危患者应当合理应用抗栓药物,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尽量防患于未然。
10、对比剂肾病:应用含碘的对比剂后,部分患者会发生肾损伤,发生率小于5%。多见于术后2-3天内,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比使用对比剂前升高25%或0.5mg/dl。多可自行恢复,极少数发生不可逆的肾损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l/1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