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症状

1、疼痛

疼痛是最先的症状,常发生于安静或睡眠时,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疼痛的同时,患者常感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并有濒死之感。

2、全身症状

心肌梗塞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主要包括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

3、胃肠道症状

有部分疼痛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肠胀气等症状,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低血压和休克

在疼痛期中,会出现血压下降的症状,一般可持续数周,其后再上升,但一般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

5、心律失常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1~2周内,尤其24小时内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可呈现弥漫性异常。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数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者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表现。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心肌梗塞的高危信号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

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

3、饱餐、寒冷、看惊险影片时感心悸、胸痛。

4、在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或在上楼梯、爬山时,明显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

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

6、性生活时感到心跳、心急、胸闷或胸痛不适等。

7、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诱发心肌梗塞的原因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过度体育活动等都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冠心病患者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而剧烈的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2、激动

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也可诱发心肌梗塞。

3、暴饮暴食

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会突然升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会形成血栓,从而引起心肌梗塞。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诱发心肌梗塞。冬春寒冷季节是心肌梗塞发病率较高的时间段,因此中老年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

5、便秘

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塞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因此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

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肌梗塞。

7、其他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成为心肌梗塞的诱因,因此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在平时要多加注意。

心肌梗塞:“治”不如“防”

1、注意保暖

在冬春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秋冬和冬春交替时早晚气候变化大,及时添加衣物,外出时尤其要注意头部与四肢的保暖。

2、防治感冒

要积极防治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冠心病发作。

3、生活规律

注意生活规律,宜早睡早起,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

4、加强锻炼

加强身体锻炼,适量运动,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5、注意饮食

注意饮食调养,宜清淡饮食,避免过咸、过甜、油腻食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勿食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防治“三高”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7、坚持服药

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8、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的检查,家族中有心脏病史的人建议还要做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梗救治,一定要拨打“”

1、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拨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并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2、平静地等待救援

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没有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时,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

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把窗户打开,使其得到充分的氧气,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死亡。

3、配合医生的工作

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避免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
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6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