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82.html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可以症状不明显,或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或为AMI,甚至心律失常导致突然死亡。   Mb(肌红蛋白)目前是ACS时最早升高的标志物;cTn(心肌肌钙蛋白)是ACS的确诊标志物。   

(一)肌红蛋白(Mb)   1.概述:Mb是一个具有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和一个含铁血红素辅基组成的亚铁血红素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它能可逆地与氧分子结合,增加氧扩散进入肌细胞的速度。   2.测定方法:荧光酶免法、化学发光法等双抗体夹心法,灵敏度达ng水平。   3.参考值:   男性28~72μg/L   女性25~58μg/L   诊断限:>μg/L   4.临床意义:   (1)作为AM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AMI发病后2~3h血中浓度迅速上升,6~9h达峰值,12h内几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心肌酶。   (2)筛查AMI很好的指标:Mb半寿期短(15min),胸痛发作后6~12h不升高,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   

(3)用于判断再梗死:在AMI后血中Mb很快从肾脏清除,发病18~30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Mb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心肌梗死仍在延续。   (4)Mb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注意事项:   (1)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且仅从肾小球滤液中清除,因此急性肌肉损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病患者、休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Mb都会升高。   (2)如使用抗凝剂,通常采用肝素抗凝。此外,用不同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所得参考值不同。   (3)Mb/CAⅢ(碳酸酐酶同工酶Ⅲ)于AMI症状出现2小时后就见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CK和CK-MB高,也是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之一。(二)心肌肌钙蛋白(cTn)   1.概述:   (1)cTn的组成:由三种不同亚基组成。

  目前,用于ACS实验室诊断的是cTnT和cTnI。   cTn是目前用于ACS诊断最特异的生化标志物。   (2)肌钙蛋白T(TnT)的亚型   (3)肌钙蛋白I(TnI)的亚型   心肌以外的肌肉组织出现损伤或疾病时,CK和CK-MB可能会升高,而cTnT和cTnI则不会超过其临界值。cTn在正常血清含量极微,但在AMI时明显增高,一般要比CK-MB高5~10倍。cTn兼有CK-MB升高较早和LD1诊断时间窗长的优点。cTn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h出现;具有较宽的诊断窗:cTnT(5~15d),cTnI(4~1Od),是维持时间最长的非酶类标志物。   2.检测方法和参考值:   (1)检测方法:主要采用化学发光以及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等。   (2)参考值:   cTnT<0.1μg/L,AMIcutoffvalue>0.08μg/ml   以下为贝克曼Access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的数据:   cTnI<0.03μg/L,AMIcutoffvalue为0.5μg/L。   3.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AMI最好的标志物:对于Q波MI、亚急性MI或用CK-MB无法判断预后的病人更有意义。(2)UAP诊断及预后判断:需动态观察cTn水平。UAP患者常有微小心肌损伤(MMD),引起cTn升高。若cTn升高幅度小,治疗后转阴,说明心肌细胞为一过性损伤或微小坏死,与AMI有本质不同;cTn升高者是发展为AMI或猝死的高危人群。(3)冠脉再灌的早期指标有CK-MB、Mb。CTn对于再灌的评估不够理想。   

(4)估计梗死面积和心功能。   

(5)其他MMD,如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的心肌毒性、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导致的左心衰时cTn也可升高。(6)被推荐用来评估围术期心脏受损程度。   

(7)用于血透病人心血管事件预测。   4.注意事项:   (1)在对AMI诊断方面,cTnT和cTnI价值相同。   (2)cTnI标准化问题。   (3)最好建立本实验室参考值。   (4)血浆和血清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异,要注意试剂盒对样本的要求。   (5)严重的溶血将影响测定结果。

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标志物

标志物

分子量(kD)

医学决定水平

胸痛后升高时间(h)

达峰时间(h)

恢复时间(h)

增高倍数

Mb

17.8

>μg/L

0.5~2

5~12

18~30

5~20

CK

86

>U/L

3~8

10~36

72~96

5~25

CK-MB

86

>25U/L

3~8

9~30

48~72

5~20

LD

>U/L

8~18

24~72

6~10d

3~5

LD1/LD2

>1.0

6~12

24~36

4~7d

5~10

CTnT

39

>0.1μg/L

3~6

10~24

5~10d

30~

CTnI

22.5

1.5~3.1μg/L

3~6

14~20

4~10d

20~50

AST

93

>45

8~12

16~48

3~6d

2~25

朱世良

多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1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