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十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上,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教授发表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及微循环保护新进展的主题报告,加深了与会者对中国STEMI现状和临床策略的认识。

医院傅向华教授

中国AMI救治现状

回顾AMI救治经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AMI致死致残率高,仍是临床面临的世纪挑战。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的AMI每年发病人数为万,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China-PEACE研究的结果显示,年~年的十年间,中国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并未显著下降。

中国AMI救治存在延迟严重的情况。首先,就诊时间延迟。STEMI研究显示,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只有7%的D2N时间<30分钟,22%的D2B时间<90分钟,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分钟。第二,转运时间延误。中国ACS路径研究结果显示,STEMI患者从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医院为5小时,医院为8小时。最后,救治手段延误。China-PEACE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临床仍存在诊断及治疗不规范的情况,联诊制度及转院制度不完善,医院诊治条件较差。

AMI再灌注治疗策略

STEMI患者的救治关键在于时间,临床应牢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每延迟1小时,相关死亡率就增加10%。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机会性极强的治疗,是窗口治疗、一次性治疗,是时间决定性意义的抢救性治疗。

STEMI的病理生理过程决定其治疗有时间迫切性和有效性。无论溶栓治疗还是PCI治疗,早期再灌注治疗都应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患者的心肌缺血时间决定策略,条件决定方法,特别在AMI发作早期,时间就是大片心肌。

根据年中国STEMI指南,STEMI一旦发作,患者的条件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对于就诊于可进行PCI医院的患者,应尽早行直接PCI,若因导管室占台、病情交代时间长等原因,预计无法在分钟内进行血管开通时,亦可考虑溶栓治疗。对于就诊于非PCI医院的患者,如不能在分钟内转运至PCI医院开通血管,则应在30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应在3~24小时转至PCI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失败者则应尽早转至PCI医院行补救PCI。

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和直接PCI,两种治疗模式各有优劣。静脉溶栓治疗的特点是方法简单便捷,TIMI3的比例为60%,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不高,无时间延迟,但溶栓治疗的患者再梗死率较高,达14%,卒中率达2%。直接PCI的优势在于血管开通效果好,TIMI3的比例为80%~90%,再梗死率<2%,卒中率更低,为1%左右,但也存在导管室条件有限制、需要有经验的介入医生梯队、时间延迟等不足之处。

早期静脉溶栓是重要的再灌注治疗策略。PRAGUE-2研究显示,AMI发作3小时以内,直接溶栓治疗与转运PCI的早期获益相似(30天内死亡率:直接溶栓vs.转运PCI:7.4vs.7.3)。年Lancet杂志发表的China-PEACE相关研究显示,尽管十年间中国的直接PCI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溶栓治疗的相对比例明显下降。医院,过度强调直接PCI的意义,而忽视溶栓治疗的重要性,再灌注治疗的总比例没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考虑到中国STEMI的临床现状,静脉溶栓治疗结合直接PCI可作为更优的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STEMI早期溶栓治疗结合PCI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见下表)。溶栓治疗后PCI,作为药物介入联合治疗,结合溶栓治疗的时间优势和PCI的血管开通效果优势,既可尽早开展再灌注治疗,缩短心肌缺血总时间,又保证后续血管开通效果,最终实现STEMI患者及时、持久、有效的救治。

专家简介

傅向华,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卫计委心血管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卫计委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参与心血管病诊治领域多项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电生理和起搏杂志》等杂志编委,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杂志和ChineseMedicalJournal(Engl)等杂志专家审稿人。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jc/1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