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运动可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生活、工作和社会。缺乏运动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将运动作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策略,可减少20%的心血管事件,患者预期寿命可延长5年。将运动作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策略,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无事件生存期。
运动改善心梗的机制主要包括可提高患者的心肺运动耐量、增加缺血心肌的冠脉血流及提高患者的心肌灌注能力、增加斑块稳定性、改善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可纠正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可诱导心肌缺血预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可是,心梗后病人该如何运动呢?
做好心梗后患者的危险评估,掌握运动训练的适应证,保证心梗后运动患者的安全
目前心梗后心脏康复分为Ⅲ期:第Ⅰ期(院内康复期)包括心脏事件后的运动疗法和患者教育;第Ⅱ期(门诊康复期)包括在医疗团队监护下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减少危险因素;第Ⅲ期(院外维持康复期)包括患者独立地继续实施在第Ⅱ期所学到的运动锻炼计划,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在不同心脏康复期需对心梗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排除存在运动禁忌证的患者,对适合心梗后运动训练的患者,应按规范分Ⅲ期进行,应尽早开始,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实施个体化原则。
第Ⅰ期,应在有医护人员、有血压心电监护的情况下,按规范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加量。出院前患者需进行运动负荷试验,以决定第Ⅱ期康复运动训练并制定运动处方。
Ⅱ期康复运动训练可以在住院或门诊患者中进行,应在运动期间进行医学监护和心电血压监护。
Ⅲ期心脏运动训练可以在门诊基地或专业康复机构进行,由保健医生和/(或)心脏康复治疗单位的医生、理疗师定期监督。
心梗患者如无法进行第Ⅱ或第Ⅲ期心脏运动训练,也建议患者执行每天至少步行30分钟、每周至少步行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步行走),同时每周还应进行2次中等强度阻力训练,应教育患者把运动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持续终生,长期获益。
运动是心梗后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要综合危险因素控制、营养、心理/精神因素评估和干预及药物优化治疗等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临床对疾病的防治和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对具体患者要进行危险因素、疾病、心理/精神、营养、运动能力和智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估,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心梗患者,临床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jc/1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