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本病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
(1)休息与活动:心衰急性加重的心肌病病人限制体力活动甚为重要,可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有心衰症状者应卧床休息,注意照顾其饮食起居。当心衰控制后仍应限制活动量,促进扩大的心脏得到恢复。缓解期(无活动性气急)则应鼓励其活动。
(2)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机体抵抗力。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心衰时低盐饮食,限制水分摄入。耐心向病人解释饮食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配合。
(3)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及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增加缓泻剂,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力衰竭症状。
(4)吸氧: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
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乏力、颈静脉怒张、水肿等心衰表现;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防止发生猝死。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监测体重。本病猝死机会多,应备好抢救用物及药品,以及电除颤等急救措施。
3.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以控制心衰为主,同时给予改善心肌代谢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此疾病病人应用洋地黄耐受性差,应警惕发生中毒。
4.心理护理
调整情绪,促进身心休息。心肌病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及心力衰竭的反复出现长使病人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增加,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耐心解释病情,安慰鼓励病人,加强心理支持。
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位于环境优美的广州大学城内,由美国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归国的丁春华主任创建并作为学科带头人,专业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专注于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我科具备完善的心律失常诊治手段,如直立倾斜试验、食道电生理检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等,心脏电生理导管室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CardioLab多导电生理系统、西门子大型C臂血管造影X线机等设备,开展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及体内自动除颤器植入等手术。拥有配备了国际领先的光学标测系统、膜片钳电生理系统的心脏电生理研究室,并与美国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疾病诊疗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实行医、教、研、发一体化发展,构建学术水平国际化、医疗技术最优化的联合诊治和研究平台。
充分发挥我院传统中医、中药学的技术特色和独特优势,由全国名老中医、被誉为“中医泰斗”的邓铁涛教授、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著名中医黄春林教授、吴焕林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西医师各自专攻特长,中西医学联合诊治病人”为科室特色,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最优化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中心设有病床21张,正高职称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主治医师3人,博士后2人,硕士3人。并设有心脏电生理研究室,配备专职高级研究人员,利用国际领先的光学标测、膜片钳等研究设备,开展心律失常疾病研究及药物研发。开展介入手术:
1.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2.三维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3.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晕厥4.心室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5.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6.晕厥或头晕/晕倒、家族、先天性或复杂心电图的心内电生理检查等
中医特色治疗:在名老中医指导和实验研究基础上,采用中药方剂、耳针、腹针、体针、穴位贴敷、沐足等结合药膳调理综合治疗心律失常。
乘车路线:乘坐大学城4号线、岛内线、、和医院,乘坐86号、、大学城1-3线、岛内线A、可到中环西站,步行约10医院。地铁4号线大学城北站D医院免费交通车接送(早晨7:45-下午5:30);B出口有、到医院。
联系方式:科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jc/1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