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所致,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除了出现临床症状及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对确定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图形及机制

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3种类型的图形。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形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心电图显示的电位变化是梗死后心肌多种心电变化综合的结果。

1.“缺血型”改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最早出现的变化是缺血性T波改变。通常缺血最早出现在心内膜下肌层,使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高而直立的T波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则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3位相延缓,引起QT间期延长.

.“损伤型”改变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关于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引起ST段抬高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通常认为与损伤电流有关。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mono-phasiccurve)。一般来说损伤改变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生心肌坏死。常见的"”损伤型”ST段抬高的形态变化见图5-1-34。

3.“坏死型”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电活动,该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正常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梗死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图5-1-35)。由于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心肌,往往引起起始0.03秒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所以"坏死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限≥0.03秒,振幅≥I/4R)或者呈QS波。一般认为:梗死的心肌直径0~30mm或厚度5mm才可产生病理性Q波。

临床上,当冠状动脉某一分支发生闭塞,则受损伤部位的心肌发生坏死,直接置于坏死区的电极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靠近坏死区周围受损心肌呈损伤型改变,记录到ST段拾高;而外边受损较轻的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记录到T波倒置。体表心电图导联可同时记录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图形改变(图5-1-36)。因此,若上述3种改变同时存在,则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基本确立。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jc/11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