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多端,是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的高发时段。它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哪些疼痛可能是心肌梗死?急性心梗应该如何救治?救治中的两个黄金“”指什么?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首都医科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
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
10道题,助你认清“心梗”数据显示,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中,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占总急性冠心病死亡的72.28%,其中64.8%发生在家中。很多患者及家属由于对心梗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人因此延误了治疗及救命时间。聂绍平主任介绍给大家10道题,帮你认清心梗的症状和救治。1问:什么样的疼痛有可能是心肌梗死?(多选)A.撕裂样疼痛 B.针刺样疼痛C.压榨样疼痛 D.紧缩性疼痛E.绞痛 F.闷痛
答:C、D、F专家解读: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是典型的心梗表现,疼痛多表现为压榨性、紧缩性(嗓子发紧)或憋闷感,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有时会有莫名的濒死感。撕裂样疼痛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破裂引起,短暂的针刺样疼痛多是肌肉或神经受损引起的,一般和心梗没关系。
2问:哪些特点可以排除心绞痛?(多选)A.针刺样疼痛B.疼痛时间短(如几秒钟)C.疼痛时间长(如几小时)D.疼痛范围局限在一点E.上腹或后背痛
答:A、B、C、D专家解读:心绞痛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多数不超过15分钟,而非冠心病导致的胸部不适常常持续数小时,乃至整天。此外,心绞痛的部位一般出现在胸骨中下段,面积约为手掌大小,可向左侧肩胛骨、小手指侧放射,有的病人还可表现为牙痛、咽部紧缩感、上腹或后背痛。
3问:“心绞痛发作”,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怎么办?A.多吃几片,直至缓解B.含服1片不缓解,5分钟后可重复1次,后不宜再追加C.含服1片不缓解,可能是心肌梗死,医院D.改用硝酸酯喷雾剂
答:B专家解读:心绞痛发作时,首先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休息,无需躺下,以免增加回心血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取出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一片,嚼碎后含于舌下,通常两分钟左右疼痛即可缓解。如果效果欠佳,5~10分钟后可在舌下再含服一片。之后如果疼痛仍然不缓解,要立即就医,排除心梗。
4问:一旦确诊心肌梗死,哪些药物应尽早服用?(多选)A.阿司匹林B.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C.硝酸甘油D.速效救心丸E.丹参滴丸
答:A、B专家解读:大量研究证明,确诊心肌梗死后,及早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能让患者获益、减少死亡率。欧美指南明确推荐,心梗患者应该在首次医学接触后(比如说在救护车上做心电图怀疑是心梗)尽早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越早越好,为心梗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5问:怀疑心肌梗死,医院?A.私家车B.救护车C.出租车 D.步行 E.自行车
答:B专家解读:心梗救治是场生死接力赛,对于心梗患者,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当患者发现心脏有不舒服的症状,应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系统进行第一时间的启动,在院前对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救治,医生会根据病情把患者尽快医院。有的人认为叫急救车还要等,开私家车会更快一点。但这背后隐藏了很多危险,首先没有接受自救指导的人,不能正确的处理患者;私家车缺乏抢救设备,一旦在车上突发心脏停跳等危险,无法应对;医院有再灌注治疗的能力,容易走冤枉路;医院前传送患者资料,私家车无法做到。
6问:心梗后再灌注治疗包括哪些?(多选)A.溶栓 B.急诊介入治疗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D.干细胞治疗
答:A、B、C专家解读:再灌注治疗是心梗最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梗死心肌的治疗方法。以上三项均属于再灌注治疗。7问:再灌注治疗中,又该首选哪种?A.溶栓B.急诊介入治疗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
答:B专家解读:急性心肌梗死时,急诊介入治疗对大多数人是最有效且能救命的治疗。8问:急诊介入治疗有没有时间窗口?A.2~3小时 B.6小时以内C.12小时以内 D.24小时以内
答:C专家解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12小时内开通闭塞血管都能使患者获益,及早的血管再通治疗为心梗患者提供了挽救濒死心肌的机会。9问:急诊介入治疗都需要放支架吗?A.所有人都要放支架B.不一定,部分患者采取球囊扩张、血栓抽吸开通血管即可
答:B专家解读:很多人误认为介入治疗就是放支架,其实有小部分患者血管里放了球囊、血栓抽吸,血管被开通后,局部血管情况好的,也不用非得放支架。10问:心梗支架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多久?A.1个月 B.6个月C.12个月 D.24个月
答:C专家解读:心梗就像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特别是双联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需要服一年。对于一些特殊的新型支架,可以缩短时间,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两个“”,把握救人命脉多年来,以心梗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病一直是国民健康的第一位杀手。
年11月20日,在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的我国首个“心梗救治日”上,多位专家共同呼吁,应针对公众加强救治心梗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让大家牢记两个“”: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把握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以年为例,我国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这其中又以心梗最凶险,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现在二三十岁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就更常见了。临床研究证明,对心梗患者的救治而言,早期疏通血管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从发病开始算,理想的时间是分钟内。因为人体一旦出现心梗,患者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一秒开通,就多一份希望。导致就诊超时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诊意识不高。
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总喜欢扛着、熬着,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等实在扛不住了,医院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专家强调,患者自己是“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一定要重视。
4个要点,挽救患者性命专家指出,心梗的抢救需要概括来说需要患者自己、急救运送、医院救治等协同配合,这其中患者自己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同时,下面的要点是大家最应该牢记的急救方式,仔细看看。要点一及时辨别心梗心梗的典型症状是:
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
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了。
另外,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
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要点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4的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从而延误抢救时机。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医院。
但实际上,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
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
医院的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
打急救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要点三平静地等待救援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
最好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发生心梗后,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要点四配合医生的工作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医生非常着急,家属却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这和当下的医患关系有关,很多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还有的家庭,要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过来一起商量,说好每家出多少钱后才做手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
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尽快手术。
核心提示: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可能是致命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人中就有1~3人患病。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最为常见、又最易被误诊、漏诊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血栓虽然危害严重,但只要积极应对,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受访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王辰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老年心内科教授李小鹰中国医医院血栓中心主任荆志成血管为什么就堵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患者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血栓,最“沉默”的杀手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动脉血栓形成是血管缺血的潜在威胁,也是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从年到年,由动脉血栓导致的心梗和卒中发生率上升近1/3,因此,对动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和重点预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五大类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
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机械、化学、感染性因素损伤静脉壁后,也可引起血小板在创伤局部黏附、聚集,最后形成静脉血栓。
因此,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肢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另外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而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要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点:
一是避免久坐久站,坐或站一段时间后最好走一走,让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躺下时或坐下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脚抬高一会,以促进静脉回流。
二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包括因工作或生活习惯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如外科医生、营业员、司机、伏案工作者,建议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栓。
三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感染以及肿瘤的患者,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动起来,不给血栓可乘之机人体从外界摄取的养分,需要通过血流送达全身,一旦形成血栓、血流不畅,将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多位专家呼吁大众通过合理运动防控血栓。
1能早动不晚动专家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2能主动不被动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
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还有专家补充道:“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3能多动不少动专家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这反而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
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对于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刘建龙说:“蒸桑拿后按摩可能出现静脉血栓,这与按摩手法有关。运动后肌肉拉伤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来源:许昌报业传媒集团、生命时报
编辑:张培
小腿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栓症状不容忽视的颈动脉狭窄瓦市三院介入治疗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