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身体健康,
1.30—50岁的人就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桑拿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忘记熟人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控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秋冬交替心梗高发秋冬交替时,是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的高发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的急救人数都排在第一位。
每年秋冬之交的11月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一到深秋,由于气候变得严寒,使全身血管急剧收缩,并发生痉挛,血流不畅导致心脏出现缺血性改变,进而最容易诱发心梗。
心梗发生时,患者首先是要停止运动,认真观察身上的各种预警信号。一般来说,如果是心绞痛,5分钟之后就会缓解。如果5分钟之后还在痛,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就很可能是心梗了,必须立即呼救。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心梗时心绞痛应在心前区或胸骨后,但实际上心梗时的疼痛部位各不相同:有人上腹痛,有人头痛,有人牙痛、咽喉痛,甚至有人四肢痛、脖子痛等。若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诊治,就要误事。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不论疼痛出现在哪个部位,只要是突发又比较剧烈,都要想到是否与心脏有关。如果患者在呼叫时,就能判断出心梗是最好的,这样急救人员有的放矢,可节省宝贵的时间。
心梗需闯5道关急性心梗一旦发作,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突然停止。若不及时抢救,往往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裂。
临床研究证明,再灌注治疗早期开通血管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从发病开始,理想的时间是分钟内。患者一旦出现心梗,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一分开通,就多一份希望。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大部分急性心梗患者的再灌注治疗都存在着不同的延误。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约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范的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就是说,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心梗救治,概括来说需要闯以下五道关。
第一关:发现不典型心梗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剧烈疼痛,有濒死、压迫感,还有人会伴有出冷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另外,心梗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后背疼、胃疼、牙疼、嗓子疼、意识丧失等,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医院,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第二关:第一时间联系谁
相关研究显示,约1/4的患者不是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另有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约1/4的患者通医院。美国调查发现,使用急救系统的患者,医院的时间可缩短31分钟,做心电图缩短了3分钟,接受冠脉治疗缩短了13分钟。
而患者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
1.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很可能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而打急救电话后,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
2.医院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延误救治。马上拨打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赢得救命时间。
第三关:保持气道畅通
通知急救人员后,若患者之前没有心脏病史或不清楚具体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他服药。应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受刺激。
同时尽可能保持通风,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发生心梗后,最坏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
如果出现,要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造成大脑细胞死亡。
第四关:信任并配合医生
病人一旦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临床上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有的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还有些家庭,要把各种亲属都叫过来一起商量,说好每家出多少钱后才做手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浪费。因此,为了病人的安危,病人及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配合医生工作,尽快签字,进行手术。
第五关:术后必须遵医嘱
发生心梗后,患者再次发病的概率是之前3~4倍。因此,患者首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和科学的运动锻炼。
其次,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就能发现相关病变,降低复发风险。最后,患者还要遵医嘱辅以恰当的药物治疗,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控制心率、血脂、血糖及血压,预防心绞痛等。
心梗救助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更多支持,建立更有效的急救体系,将心梗的医疗资源配置放在国家急救体系更重要的位置,医院也应更加规范救治流程。媒体应加强心梗宣传,让“医院,拨打;救心梗通血管,相信医生”这个概念深入人心。
还需注意,尽管心梗发病急、病情重,但90%的心梗可以预防。霍勇说,目前看来,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是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糖代谢异常、肥胖、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等都会提高心梗风险。上述人群应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积极预防心梗的发生。
就这样,每一次优秀的生命离开,大家都在悼念、惋惜,感叹命运的无偿,倡导远离熬夜,远离烟酒,远离高脂高糖饮食,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循环地提起“危险就在你我身边,各自珍重!”和“健康第一,挣钱还要有命花!”然后逐渐忘记这样简单而又难以实现的两句话!
当然,有些情况我们无法改变,创业要付出艰辛,优秀要付出汗水,幸福生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打拼,这本没有错,但对于我们,是不是可以抵抗住一些努力打拼之外的诱惑!早睡一点,不玩手机;少吃一点,不贪烟酒;多动一点,步行出行。这就是我们早已知晓但却要一遍一遍反思的结果。
如果,这些对你还没有什么触动,那么好好看看近几年的互联网人和医疗行业从业者的猝死记录:
互联网公司的“心痛”
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心脏病猝死,时年54岁。
年12月中旬,前IBM大中华区政府及公众事业部总经理李清平突发心肺衰竭去世,时年46岁。
年9月18日,网易董事、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年仅38岁。
年4月4日,计算机反病毒专家、江民软件创始人,王江民因心脏病突发去逝。
年底,久游网市场总监刘俊因病去世。
年5月,腾讯女性频道主编于石泓因脑溢血去世,享年37岁。
年6月14日,慧聪网副总裁洪广志6月12日下午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6月13日不幸去世,享年43岁。
年7月15日,淘宝电商著名品牌“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在长沙去世,年仅36岁。
年7月26日,华为旗下海思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王劲突发昏迷,不幸离世,年仅42岁。
年10月5日,游戏公司仙海网络总裁张旭在国庆前因过度劳累而突发心脏病逝世,年仅33岁。
年6月24日,前阿里巴巴DT(数据技术及产品部)总监欧吉良猝死,据悉是为因经常加班缺乏运动,结果在运动时猝死。
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于北京地铁站内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34岁。
当我们看到这些正值壮年的中流砥柱们不幸离去,似乎觉得这都是因为他们“位高权重”的压力造成的,但是,再回头看看这些新闻,猝死并不是高管专利,更年轻的普通员工也是......年9月,金山软件西山居一名年仅25岁员工猝死于办公室内。
年5月15日,搜狐旗下“网站”一名24岁的网络编辑在上班路上突然晕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年9月1日,去哪儿网年仅28岁的女员工小鲁之前晕倒在公司卫生间,后因病抢救治疗无效去世。
年3月24日,深圳闻泰通讯36岁男员工凌晨一点工作结束后,清晨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
年12月13日,腾讯互娱李俊明在陪同怀孕的妻子散步之际,突然晕倒在地,经抢救后最终不幸去世,同事指其过度加班。
年5月18日,网易女编辑王雅珊因肝癌离世,年仅28岁,她在微博自言自己就是“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活生生的例子。
医生救人难“自救”
相较于普通人,医生猝死似乎有些讽刺意味,但不要忘记了,正是因为我们不健康的生活,导致不必要的生病,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导致医生们应接不暇,超负荷工作,透支生命。
年1月11日,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年3月2日,西安医院精神科的闫润栀医生猝死,年仅28岁,去世当天凌晨还抢救了一名病人。
年3月4日凌晨,浙医院一名刚工作三年的女医生在麻醉科夜班后猝死,年仅26岁。
年3月20日,医院的黄胜平教授因患肿瘤去世,年仅52岁。
年6月29日,年仅43岁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
年7月8日,医院青年医生宋韩明在凌晨值班时去世,年仅32岁。
年8月1日,医院骨科医生聂海洋过于劳累而引发的脑干出血,最终没能挺过来,年仅45岁的他不幸离世。
年8月16日凌晨,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因心脏猝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年10月5日,48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方利华,在宁波参会时突发脑部疾病离世了。
年11月30日,泰山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副教授,医院骨科副主任蔡国栋,连接4台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倒在手术台上,最终经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
年6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第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金丹教授猝死。年仅45岁。
年8月16日上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所长程英武教授突然猝死。
年9月21日凌晨,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被发现猝死家中,年仅45岁!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每年“过劳死”有6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为55万人,占91.6%。
这些如潮水一般的让人震惊的消息过不了一天就会完全被其他各类新闻覆盖。然后我们再次忘记了早睡一点,少吃一点,多动一点,直到下一个悲剧被媒体报道出来!
诚信大爱创新
天津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服务中心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贵宾-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