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症状

50%--81.2%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疼痛

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放射而被误诊为急腹症或因疼痛向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误诊为其他疾病。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全身症状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心律失常

大部分病人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h内最多见。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一般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为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量急剧下降所致。

心力衰竭

主要为急性做心衰竭,为心肌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凡是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诱因如下:

过劳: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己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激动: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塞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梗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病人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梗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心肌梗塞的护理

1、心理治疗:保持精神舒畅愉快,控制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

2、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病1~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3、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饮食原则

(1)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发病初期流质饮食,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热量。

并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用力大便导致病情加重。

(2)调制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纤维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

(3)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丧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据病情随时调整。

家庭康复要诀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如病情平稳,医生会允许回家进行康复治疗。急性心梗的患者在家康复的原则是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是: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二要保持大便通畅,三要坚持体育锻炼。“三不要”是:一不要情绪激动,二不要过度劳累,三不要抽烟、饮酒和吃得过饱。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根据个体差异性,决定运动的强度和活动量。

版权信息:本文内容系综合网络信息编辑而成,图片来自于网络。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f/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