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不幸的消息伴随着冷涩的秋雨袭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突发心梗于10月5日辞世,年仅44岁;两天之后,噩耗再次传来,山西科技报副总编张建伟同样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6岁。这并不是年仅有的两例猝死,年6月24日,前阿里DT总监欧吉良猝死,年仅34岁;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猝死,年仅34岁。一时间,人们对中年人的健康问题忧心忡忡。记者将对威胁中年人生命健康的疾病加以梳理,帮您了解人到中年需要预防那些“杀手病”。
综合报道
不疼的“心梗”更可怕占所有心肌梗塞的45%
美国的《循环》杂志最近统计显示,“无痛心梗”占所有“心梗”的45%。
“心肌梗塞”简称“心梗”,众所周知的是,“心梗”会带来剧烈的胸痛,医生甚至描述这种疼有“濒死感”。但麻烦的是,有一种“心梗”是无痛的;更加麻烦的是,这种“无痛心梗”的发生率并不低!美国的《循环》杂志最近统计显示,“无痛心梗”占所有“心梗”的45%。
医院做心电图,被医生告知有“陈旧性心肌梗死”,但病人本身却从来没有明确的胸闷、胸痛等“心梗”的典型症状。但是,没有胸痛过,并不意味着没有过“心梗”的症状。他们可能只是腹胀、头晕、出冷汗,或是轻微的胸闷胸痛。有一个病人只记得自己有饭后出汗的问题,只是出汗很多,可以把衣服都湿透了,同时伴有轻微的头晕,后来检查发现是心脏右侧冠脉的中段已经有梗塞了。
什么样的人应该在不舒服时想到会有“无痛心梗”的可能呢?比如之前一直吸烟,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心梗”高危人群。最便捷的办法是做心电图,而且最好找专业的心脏专科医生,认真地分析心电图,完全可以从中找出“心梗”发生的蛛丝马迹。
心梗成为中年人头号杀手
从近几年名人猝死的案例来看,死于心梗的占到大多数,为何心梗会逐渐成为中年人的头号杀手呢?医院心内科王医生表示,心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心梗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中年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应酬较多,更容易出现饮食习惯不良、作息不规律等问题,再加之对疾病的预防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易造成三高及冠心病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相对来说,心梗更容易找上中年人。
由于心梗易造成死亡等严重后果,日常的预防和自检就显得尤为重要。王医生表示,预防心梗首先要预防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脏问题,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明显的心绞痛情况,医院检查,若是有持续的左侧牙痛、肩膀痛、后背痛等症状,并经相应科室医生治疗无好转的,应考虑去看心脏专科医生。同时,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群众,也应坚持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不良饮食及精神紧张易罹患脑梗
脑梗在很多人心中多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然而,在近几年的猝死案例中,脑梗等脑部疾病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包括慧聪网副总裁、御泥坊前董事长在内的许多人都因为脑部疾病去世。
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田润发告诉记者,脑梗是指脑部血管梗塞造成的疾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遗传,这个不可控;另一方面是和饮食有关,现代生活大量的油脂摄入使得很多人都有高血脂等问题,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血管中,形成高脂血症,由于脑部血管较细,当堵塞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脑梗;第三方面是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关,当前社会节奏快,人们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也使得脑部血管经常处于紧张、甚至是痉挛状态,对于中年人来说,尤其如此,很多人本来就有三高等问题,基础条件并不好,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血管在痉挛之后便不容易恢复,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就容易出现脑梗等问题。
田医生同时表示,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高血压人群以及中老年人群中,如果经常感到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经过休息后却不见好转等情况,应引起重视。同时,田医生也建议,为了防止脑梗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清淡饮食,减少油脂摄入,同时,要放慢生活节奏,适当减压。
高压人群易成为潜在患癌人群
在近年来去世的青壮年名人中,傅彪、罗京以及乔布斯都让人扼腕叹息,而杀死他们的正是癌症。医院医生柳晨表示,高压人群易成为患癌的潜在人群。来自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中年人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这种紧张状态的巨大压力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高强度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带来的紧张情绪易导致中年人癌症的发病率提高,同时,许多人选择了一些不正确的减压方式,形成了比如抽烟、宵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导致了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
因此,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地减压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健康新威胁
在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去世后,其生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的经常焦虑、失眠、吃不好、睡不好等情况屡屡被人们提起。在影响中年人身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中,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心理咨询师曹晖博士表示,年底,一项由英国华瑞克大学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发表的研究显示,他们分析全球的焦虑和快乐,发现人一生的快乐呈现U型,低谷则出现在中年时期。尽管各国有不同的年龄、男女分布差距,但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女,最容易出现抑郁,中年人身心的复原弹性以及面对新挑战的学习和竞争力变得不如以往,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年人必须在工作带来的心理满足以及身体的负荷间取得平衡点。
中国心肌梗死死亡七成以上发生在院前
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了解,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25-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
据统计,中国心肌梗死死亡七成以上发生在院前。“患者就诊延迟,是我国心肌梗死急救面临的严峻挑战”日前,首都医科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告诉环球网记者。
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了解,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25-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
聂绍平指出,由于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能及时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另外,还有些患者家属在就诊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常犹豫不决,延误治疗时机。
“急诊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发病后患者先忍上三个小时才叫救护车,医院,做不做手术要等全家到齐了商量一个小时。这些环节太浪费时间了,患者教育是最容易改进的、最有效的措施。”聂绍平说。
“曾经还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送来很及时,当时的身体状态也适合手术,但在手术前,家属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签字。最终导致时间延迟,患者心肌坏死,术后心脏长了室壁瘤,对心功能造成了影响,家属后悔莫及。”聂绍平回忆说。
“在急救的时候,很多家属宁愿到处打电话询问朋友,也不相信医生的话。关键时候,因为家属“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是最让人痛心的事。”聂绍平感叹道。
急诊介入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生命。欧美指南指出,急救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法国仅约为30分钟。然而,我国心肌梗死急救时间普遍超过分钟。聂绍平指出:“我国心肌梗死急救时间比世界慢了至少60分钟。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hl/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