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家庭自救,大家估计从网上看到过N个版本,比如什么床头三宝,10秒急救法,拍打急救法等等,绝对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部分还有道理,有一些完全是扯淡。但即使是那些看起来还算靠谱的自救宝典,我认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个新的急性心肌梗死家庭自救方法,可能会稍显复杂,但会更实际一些。为了把问题一次性说清楚一点,文章有点长,希望没让大家困扰。
一般急性心肌梗死会有几个特点:
一、发作诱因:多数在较大的活动量(尤其是突然用力),情绪激动,受惊吓后,饱食,忽然受凉等情况下出现。
二、发作部位:心前区(左侧乳头附近区域)、胸骨下段(两乳头连线中间)或剑突下(俗称心口,就是上腹部的顶点)为常见,一般范围巴掌大小,有些人也会出现整个胸部不适,甚至伴有肩膀,左臂,颈部和牙齿附近的不适。
三、发作症状: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部的闷痛感(有些人仅有胸闷或者胸痛),呼吸困难。与一般心绞痛发作类似,但程度往往更严重(如果以前有心绞痛发作的人可以对比)。有些人会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有些人会伴有头晕(如果测量血压可以发现血压很低或心率很慢)。也有一些人会表现为上腹部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认为胃肠炎。
四、发作时间: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间一般持续30分钟以上,但超过15分钟的发作也需要高度重视。那种发作只有几分钟,但发作非常频繁的,虽然可能不算心梗,但却极有可能短期内发展成心肌梗死,建议参照心肌梗死处理。
五、年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男女有差异,一般40岁以上的男性和50岁以上的女性会多见一些。吸烟、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的人发病率会明显升高。现在生活方式改变后年轻人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但一般30岁以下的男性和40岁以下的女性还是比较少见的。
六、其他辅助判别: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是冠状动脉的持续性阻塞,含服硝酸甘油或救心丸是无法完全好转的,最多能减轻一点。一般含服两次(差不多也要15分钟时间了)都无效就需要考虑心梗了。
如果出现疑似心肌梗死的情况就需要及时处理,我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一、及时呼救。呼救比使用什么“床头三宝”要重要的多,因为真正的心肌梗死不是家庭中那些药物或其他什么奇葩通血管方法能够缓解的,去医院处理才是终极解决方案。如果有心肌梗死可能(如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闷胸痛,服药不能缓解),应该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果家里没有其他人,应该把门打开,以免急救人员到达时病人无法行动却被关在门外。联系完急救人员后再立即通知自己的其他关键亲属。如果是一个人,建议立即写一张纸条,把关键家属的联系方式写下来交给急救人员以防不测。
二、控制情绪,减少活动。情绪激动和活动会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增加风险。因此病人应该尽量立即卧床休息,呼叫他人协助完成其他事情。要主动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适当做做缓慢的深呼吸可以帮助降低心率(深呼吸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造成通气过度,一般5秒一次为宜)。另外心梗患者经常会出现乏力、头晕、晕厥,卧床(就地平卧也可以)可以避免摔倒造成的意外伤害,也有利于脑部的供血。
三、其他处理:如果有吸氧条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救心丸对普通心绞痛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无明显效果,但至少没有什么明显坏处,可以含服1-2次。而硝酸甘油片使用要慎重点,因为它会降低血压,而有些心肌梗死(如下壁心肌梗死)会出现低血压,含服后病情可能会加重,最好在测血压明确血压不低后再使用。如果没有测量血压的条件,我建议有头晕的病人也不要盲目服用。至于阿司匹林要不要在家就服用,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来是阿司匹林吃了以后也需要几十分钟才慢慢起作用,二来是病人并没有明确是不是心肌梗死发作,万一是其他疾病引起,可能给后续处理带来麻烦(比如胃部疾病、主动脉夹层、需要外科紧急处理的其他基疾病)。所以阿司匹林还是交给医生来决定是否服用比较好。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比较高的人群,比如:既往有过心肌梗死的病人;有冠心病且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的病人;有冠心病且家族中有人有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病人。
一、对于这些人应该将相关的病历、医保卡(本)和既往的心脏病资料都放在一起并置于一个取用方便的地方(同时要告知其他家属存放地点),万一发病可以迅速取用。病历本中最好贴一张直系亲属的联系卡,以便急救人员能联系家属。病历本上的过敏史和主要用药情况最好也写上。
二、有条件的在家庭中准备血压计、吸氧设施(如氧气瓶或制氧机)。
三、准备一些药物,如救心丸(保心丸)、硝酸甘油之类的。他们虽然不能直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可以在胸闷胸痛症状早期帮助缓解症状和鉴别是心绞痛发作还是心肌梗死发作。
四、发病早期要尽早联系急救人员,不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医院,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五、平时要告知直系亲属自己心脏病的情况,以免自己无法描述时家属无法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总之要切忌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患者自己无法处理而且死亡率很高的危重病,尽早就诊是最佳方案,宁可搞错也不要漏过。
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心脏健康饮食误区!误区一每天一杯红酒预防心脏病
法国人喜欢喝红酒,法国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比其他欧美国家低,有人把这归结为喝红酒的好处。除了少部分法国研究认为红酒优于其他酒,多数研究并不认为红酒比其他酒更健康,红酒更保护心脏也许就是法国人美丽谎言。
法国人心血管病发病率低,与法国饮食文化有关,君不见法国人是地中海饮食为主,与红酒关系不密切,也不建议从不饮酒的人喝红葡萄酒来预防心脏病。红酒和其他酒一样,即使适量饮对心脏也没有好处。最近研究显示,喝酒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每天喝酒1单位(1份饮酒量相当于ml啤酒,ml葡萄酒或是45ml40度烈酒),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8%,而房颤会引起脑中风,所以即使少量饮酒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无益的。饮酒会增加口腔、咽喉、食道、结直肠和乳腺等癌症机会,尤其是女性乳腺癌与饮酒不存在阈值关系,只要饮酒即增加乳腺癌风险,与喝多少、喝多长时间没有关系。从不饮酒的就不要奢望饮酒来预防心脏病了,尤其是女童鞋。
误区二鱼油预防心脏病
福克斯报道,美国人一年花在鱼油达40亿美元!对鱼油的盲目崇拜可以休矣,不要继续在鱼油上浪费银子!绝大多数研究证实,鱼油虽能降低甘油三酯,但它真不能预防心脏病。英国血脂管理指南认为,欧米伽3脂肪酸(鱼油的主要成分)并不能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反而会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建议服用鱼油或含有鱼油的复合制剂来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每周吃2次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最好选择富含鱼油的三文鱼、金枪鱼和沙丁鱼等重金属含量低的深海鱼,少数淡水鱼如鲈鱼也富含鱼油,不要食用罗非鱼和鲶鱼等富含不健康脂肪酸的鱼。不要用油炸的烹制方法,会导致鱼油等营养成分流失。也要控制好量,把重金属的摄入降低到最低。每周吃两次鱼,其中一次为富含鱼油的深海鱼,每次的量大约一副扑克牌,另外可以每周吃点虾蟹或淡水鱼。孕妇和12岁以下的儿童应适当减少鱼的摄入量。
误区三喝果汁与吃水果一样
有人不喜欢吃水果,就喝果汁,甚至还加糖,这是抛其精华留其糟粕!完整的水果保存原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可减缓糖分吸收,还有刮油作用,把油和脂肪带出去。果汁丢弃纤维素,糖分喝进去吸收快增加胰腺负担,时间一长就容易引起糖尿病。只喝果汁不吃水果,脂肪吸收增加,增加冠心病风险。果汁不但丢掉了纤维素,而且在加工果汁的时候,由于加热,会导致一部分营养素流失。鲜榨果汁如此,更不用说果汁饮料了,因此,水果还是整个吃最健康!英国研究显示,每天一个苹果预防心脏病的效果与他汀相仿,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误区四营养都在汤里
有许多人尤其是老年人认为做菜时的汤最有营养,精华都在里面。所以好多人吃完菜把菜汤冲上水喝了,或者用馒头蘸着菜汤吃掉,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汤里面油盐含量都很高,长期喝汤的人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吃完菜把菜汤倒掉,可以减少1/3的盐摄入量。平常尽量少喝菜汤、方便面汤,煲汤要清淡最好使用控盐勺计算盐量。
误区五得了心脏病就应该吃素
得过冠心病放过支架的人总是纠结于该不该再吃肉,还是干脆完全吃素。研究表明,完全吃素反而由于营养不均衡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素食虽可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但易致欧米伽3脂肪酸和部分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缺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心血管危害最大的是胆固醇,主要从红肉中的饱和脂肪转化而来。而鸡鸭禽肉、鱼、海鲜等白肉饱和脂肪含量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红肉非常好的替代品。每周吃点含饱和脂肪少得瘦红肉,适量增加运动对健康影响甚微。健康人应注重饮食均衡,不必过分追求素食;而患有心血管病的人在健康饮食结构基础上,以白肉替代红肉。
美国心血管预防指南突出强调了地中海饮食在心血管预防的作用。地中海饮食是以植物油替代动物脂肪,以橄榄油作为主要食用油,谷类以全谷类食品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坚果,适量摄入深海鱼、海鲜和禽类等白肉替代红肉和加工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心血管高危人群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无论是健康人还是心血管病患者,地中海饮食是非常好的选择。
误区六坚果油太大不健康
有许多心血管患者觉得坚果是高能量高脂肪食品,认为其对心血管健康不利。其实研究发现,适量的坚果摄入,对于控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有益处的。坚果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维生素E、植物纤维和左旋精氨酸,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认为,每天少量摄入坚果,可以预防心脏病,延长寿命。但坚果中80%是脂肪,多数是不饱和脂肪酸但热量仍然很高,应适量,也可用坚果替代肉蛋奶中的饱和脂肪。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每周摄入4次以上坚果,每次不超过50g。
毕竟坚果热量比较高,坚果虽好也不可贪多,长期坚持并适量吃效果较好,每天早餐时1小把不加糖盐不油炸的原味坚果是最好的,也可放在下午茶时。拌凉菜时加点坚果或炒菜时坚果代替红肉也是很好的选择,即可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又可保证热量和必需脂肪酸,增加微量元素的摄入,保持香美的口感。比如腰果西芹。
误区七吃糖不会引起糖尿病
有一种说法,说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其实糖吃多了和高脂肪一样都会增加患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风险,包括葡萄糖、蔗糖、果糖。只要是热量高密集饮食吃多了,超过生理需要,不消耗掉对身体就是负担和垃圾,就会增加患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风险。
误区八柠檬汁+姜汁+蒜头汁+苹果醋
柠檬汁+姜汁+蒜头汁+苹果醋=打通血管绝密配方,这个神奇的配方曾经在动漫晚报大鱼海棠差评如潮新葫芦兄弟即动漫晚报大鱼海棠差评如潮新葫芦兄弟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hl/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