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年11月20日是第5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今年的主题是:“牢记两个,心梗时刻能救命”。本期,邀请大医生为您讲讲远离心肌梗死,最为关键的要素。

名医档案

白洁

医学硕士,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工作23年,任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委员,云南省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专业特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尤其擅长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介入手术。

心肌梗死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白洁:众所周知,心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的活动伴随我们的一生。一个人的心脏只有他(她)的拳头大小,但能量却惊人,健康成人的心脏平均每天约跳动10万次,可推送重达5吨的血液在身体里循环,简单来说,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一样,不停的收缩舒张,泵出血液供应维持着人体全身的血液循环,供给机体各处氧气和能量物质。再来说说什么是心肌梗死。心脏要正常工作,首先其自身必须要有充分的血液灌注。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由于血栓形成、栓塞、严重痉挛、炎症等原因,一旦导致发生急性闭塞,心肌细胞就会由于持续缺血、缺氧发生损伤坏死,心肌梗死也就形成了。那么,心肌梗死的危害主要有哪些呢?

我要告诉大家:心脏血管是“堵”不起的!

1.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如果未被及时救治,由于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容易发生发展至严重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或者迅速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病人死亡。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说某人胸闷胸痛不适,医院就死亡了。

2.心脏的功能受损下降。严重患者气急胸闷不能平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活着也很受罪;轻者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力不从心。

3.寿命缩短。一旦发生心肌梗死,都会伴随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未被及时救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受损程度更为严重。心肌细胞坏死后几乎不能再生。

也就是说,这种疾病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所以,最好不要发生心肌梗死,万一不幸发生,也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及时有效救治。

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才会患上的疾病吗?

白洁:非也。很多时候,心肌梗死就像“隐形杀手”,让人防不胜防,不经意间就可能夺去人的生命。纵观全球,以美国为例,目前全美有万人患心肌梗死,占美国成年人的3%,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美国人发生心肌梗死。值得注意的是,从年到年数据来看,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其年死亡率下降了34.4%,实际死亡人数减少了17.7%。

而与之相反,近年来中国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现患至少万,且急性心肌梗死一半以上医院之前,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心肌梗死现状是十分严峻的。

过去,心梗确实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人们可能认为:我还年轻呢,心肌梗死应该与我无缘吧。但现在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也成为心肌梗死常“光顾”的人群,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已接诊过很多这样年龄段的患者,甚至不乏十七八岁、二十出头就发生心梗的患者。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经常熬夜,应酬多,运动少,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出现肥胖,患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而这些疾病都称之为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就成了引发“心梗”的凶手,加之长期透支身体,导致心脏、血管内膜过早受损,一旦遇到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得不到休息,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猛增,很容易发生心梗。并且中青年患者病情与老年人有所不同,老年人的血管狭窄一般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血管的侧枝循环已经建立了代偿功能,心肌有缺血预适应;而中青年人群心脏功能活跃,血管出现病变后侧枝循环还没建立完备,遇到刺激时,更多为冠状动脉血管内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或是严重持续痉挛,因此突发心梗时一般都来势汹汹,病程往往很短,病情进展很快。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

白洁:对于非专业人士,主要是从患者的症状来做出初步判断,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初次发生胸痛,且程度严重,可伴有胸闷阻塞感,感觉透不过气来,伴出汗,持续10-15分钟以上不缓解;

2.既往有胸痛发作,这次再发,但感觉程度较前加重,且持续时间更长;

3.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可有闷塞感,又不同以往的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持续不缓解;

4.不明原因发生的咽喉部疼痛,牙痛,肩背痛,伴有出汗乏力,持续不缓解;

5.胸闷伴有头昏、晕倒,甚至意识障碍的,特别是老年人和既往有糖尿病病人,可以症状不典型,只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乏力、出汗、头晕等。

发生上述情况的,就要警惕心肌梗死降临了。

心肌梗死的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洁:1.一般性治疗:包括让患者吸氧,持续的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输液,保证随时可给予相关药物治疗,疼痛剧烈者还需要充分使用镇静、镇痛剂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防止梗死面积扩大;补充电解质保持心肌细胞电活动稳定等。

2.抗血栓治疗:由于心肌梗死大部分患者起病原因都与血栓形成阻塞血管直接相关,故抗血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且应及早进行,包含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为使药物短时间内快速、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次性给予口服较大剂量(负荷量);抗凝剂常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主要是静脉或者皮下注射。

3.防治各种心律失常,出现心衰时纠正心衰,低血压休克时给予补液、升血压、抗休克治疗,以及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等。

4.心肌再灌注治疗:这是最核心的治疗!因为心肌梗死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了急性闭塞而导致的严重临床状况,故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使心肌组织重新恢复有效的血流灌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治疗方式:使用溶栓药物静脉注射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以达到让血管再次通畅的目的;直接进介入导管室在X线指引下由专业医生用导丝、球囊等器械疏通堵塞的血管,必要时植入支架支撑病变严重的血管以保证通畅;紧急外科行开胸搭桥手术,也就是取一根或数根病人自己的血管,绕过有严重病变的血管,将它一端吻合在主动脉上,另一端吻合在病变血管远端,解决血管阻塞问题。由于前两种方法更简单易操作,且创伤小,因此更为常用。

心梗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

白洁: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关键的逃生秘籍,并用几个实际病例加以说明:

1.胸痛发生后,不要耽搁,请立即就诊!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您每耽搁的一分钟,就意味着更多的心肌坏死,面临更大的危险。

病例1:张某,女性,69岁,发生胸痛12小时才来就诊,行急诊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很成功,命是保住了,但因就诊延迟,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术后反复发作心衰,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胸痛发生后,请呼叫“”来医院!

心肌梗死发生后,一旦发生恶心心律失常,患者难以自救。“”车上有急救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是您安全转诊的保障。

病例2:王某,男性,51岁,因“剧烈胸痛2小时”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早搏,不愿呼叫“”,不听医生劝告,医院,途中发生心跳骤停,死亡。

3.胸痛发生后,如果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不要舍近求远,速去最医院就诊!

病例3:徐某,男性,58岁,因“胸痛3小时”在当地就诊,心电图检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因其有亲医院,不听劝告,舍近求远,执意坐私家车来昆明,途中死亡。

4.胸痛发生后,一定要看急诊,不要因为在门诊候诊而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也不要找寻和等待熟人看病!

病例4:潘某,女性,44岁,因胸痛3医院看病,坚持挂普通门诊,在门诊三楼候诊时,突发室颤,电击复律抢救过来后心电图证实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虽经抢救,病人最后因心脏破裂死亡。

5.胸痛发生后,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要毫不犹豫地接受溶栓或急诊心脏介入手术!

有的朋友轻信谣言,对植入心脏支架心存疑虑甚至排斥。但是心肌梗死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快进行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持续有效的血液供应,急诊心脏手术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医院在遇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时,心脏介入手术都是作为第一选择。在不具备急诊心医院,尤医院,在患者发病初期,进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抢救措施。及时的静脉溶栓,往往可以救病人一命。溶栓完成后,一定医院,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6.出门在外,万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要当机立断,委托身边同事朋友,必要时自己签字,果断的接受急诊手术!

病例5:一位来自新疆的男性患者,45岁,只身一人来昆明出差,医院抢救,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家属远在外地,最快也要6小时后才能赶到,这位患者闻听医生的建议后,当机立断,自己签字决定接受急诊手术,结果手术成功,患者转危为安,医院时手术已完成,患者病情稳定继续住CCU治疗,一周后安全出院回家。

可通过我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zl/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