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隐形杀手,医师提醒,病患若有急性胸闷、呕吐、冒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尽速就医检查,并建议做「高敏感心肌旋转蛋白T检验」,只要1小时,即可判断逾75%急性胸痛症状病患是否会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给予正确的治疗。
台湾急诊医学会常务理事、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宗伦指出,秋冬是心肌梗塞好发的季节,但临床常发现,有近一半的心肌梗塞病人,无法透过心电图判断ST波段是否为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NSTEMI),若以传统的心肌旋转蛋白检验虽然可以判断,但是需要耗时3至6小时。
心电图正常 心肌梗塞仍上身
医院急诊案例中,曾收1位56岁的林姓老菸枪,因为胸痛不适被送急诊,虽然在心电图检查后显示为正常,一开始测出的心肌旋转蛋白T在正常范围,原本正准备出院,但1小时候再行检查后,发现他的心肌旋转蛋白T居然超标,心律图也呈现颤动症状。
研判疑似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呈现「伪正常化」现象,经实施紧急心导管治疗后,已经痊愈出院。从这起案例发现,「高敏感度心肌旋转蛋白T检验」,可以快速的确定病人的症状,把握黄金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治疗策略 心肌梗塞通用指引
有关心肌梗塞的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目前已有规范指引。根据心肌梗塞通用的定义(Universaldefinition)建议,为了更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肌梗塞诊断需要符合以下4项要件的其中2项:
1.持续20分钟以上缺血性胸痛。
2.就医后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确认。
3.心肌旋转蛋白检验(cardiactroponin)确认。
4.高阶心脏影像检查确认。
心肌梗塞延误30分钟 增死亡风险
德医院的EvangelosGiannitsis医师则是分享经验说,研究发现,心肌梗塞病患每延误30分钟治疗,1年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7.5%。因此,欧洲心脏学会(ESC)近年已明确规范,心肌梗塞的诊断,必须到院后3小时内,必须施以1-2次心肌旋转蛋白检验。
目前已有「高敏感心肌旋转蛋白T检验」,可降低心肌梗塞「伪正常化」风险。根据亚洲急诊医学会议(ACEM)发表的最新研究,运用这项新的检测方式,只要1小时就能确认急性胸痛病患是否有心肌梗塞、进而给予治疗,或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风险。
特别是心肌旋转蛋白T检验判断的时间能够缩短,对病患而言,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或确认急性心肌梗塞的风险,能让他们免于长时间的焦虑;对于急诊医师而言也协助加速诊断流程。
根据卫福部的最新统计,心脏疾病为国人10大死因第2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导致的猝死为最多。心肌梗塞引发的原因,除了年老、冠状动脉硬化、家族遗传、饮食不正常外,吸菸与三高也占了大部份的因素;患者一旦罹患了心肌梗塞,便会出现压迫性疼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虚弱、倦怠及焦躁等情形,建议民众若觉得身体不适,一定要尽速就医,以免错失治疗的黄金时期。
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害的新疗法、新技术——远端缺血预适应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对肢体某部位施加压力,造成缺血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如心脑等)在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不失为一种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所以,年6月《柳叶刀》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倡议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临床经验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不仅对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对一些慢性病的脏器(肝、肾、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治疗前景。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操作简易、无害、价格低廉,但其机理复杂、奥妙、迷人。RIPC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目前,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还未引起人们和有关医务工作者的丹芪胶囊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