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截止到年,心梗患者将达到万,部分患者还会发生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心梗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生活地区的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及气候等,其中,全年冷热交替的急剧变化是影响心梗发生的关键。了解一年四季心梗发病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预防心梗。
每年1月都是心梗的发病高峰。毫无疑问,心梗发病率在冬季会突然上升,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寒冷空气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增加心肌细胞耗氧,使心脏供血需求较适宜温度时明显升高。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存在狭窄或痉挛,冠脉血流在此时会显著减少,不足以代偿心脏的高代谢需要,就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严重者会诱发血管斑块破裂,引起血栓,从而使血流完全中断,即发生急性心梗。
1月过后,心梗发病率会缓慢下降;3月立春时,发病率已明显低于秋冬季节,但此时也不可疏忽防范。春季天气干燥、温度变化幅度较大,频繁的大幅度温差改变也是诱发冠脉血流骤变的因素。现在很多人都有锻炼的意识,喜欢早晨慢跑或是散步,这是非常好的健康习惯。但春季早晨的温度仍然偏低,再加上体力活动,可诱发心梗。春季人的情绪波动也较大,情绪激动、爱生气都会诱发心绞痛及心梗。
气温回暖,心梗发病率进一步降低,至夏季迎来全年最低谷。不过,临床资料显示,近10年来,夏季心梗的发病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这一方面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比如,夏天夜生活丰富,晚上8点以后吃饭及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负担,睡眠时间相应缩短也会引起血管损伤,最终诱发心梗。另一方面,受“温室效应”影响,近些年夏季气温不断升高,过高的温度使汗液大量蒸发,如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含有的有效循环血量会减少,呈现相对缺血状态。而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较差,此时就会诱发心梗。
9月份以后,天气转凉,进入深秋。此时人群心梗的发病率虽然没有冬季高,但随温度降低,心脏负荷增加,诱发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也会呈现出升高趋势。
心梗发病率的攀升在12月再次达到高峰。多数患者会感觉胸闷、胸痛、气短等,有些表现为后背疼、上腹痛及牙疼,且往往在爬楼梯、快走、搬运重物等体力活动时加剧,持续的时间一般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冠心病。如果上述部位的疼痛表现为剧烈痛感,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医院就诊,以防心梗发作。
针对不同季节的风险因素,建议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冬秋季注意保暖,避免室内外过大温差的刺激;春夏季调整情绪、戒骄戒躁,保持良好心情,提高睡眠质量等。
八大征兆预示心梗
1.突然剧烈胸痛或胸部憋闷,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
2.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
3.出现原因不明的胸背疼、肩颈胳膊疼。
疼痛的发作特点常常是今天脖子疼,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一定要引起注意,去医院就诊。
4.胃疼。
患有肥胖症、三高且平时没有上腹部不适的患者,如果出现胃疼要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绞痛或急性心梗有时也表现为胃部有烧灼感。
5.牙疼。
出现很短时间的牙疼,通常持续3分钟左右,并在1周内反复发作,需要引起注意。此外,类似一骑车牙就疼,停下后不疼了,再骑的时候又开始疼,这种情况也不要忽视。
6.焦虑失眠。
从来没有失眠经历,或是没发生什么刺激、焦虑的事情却毫无缘由地焦虑时,可能是心梗信号。这种失眠不像普通失眠那样睡不着,而是半夜忽然无征兆地惊醒,感觉思绪像万马奔腾控制不住,或是涌现出无法解释的恐惧感。
7.心跳加剧。
如果在没有任何诱因的前提下,忽然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在1分钟到10分钟之间,且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过度饱餐后出现,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提示。
8.如果感觉疲劳头晕,休息之后也不能缓解,要提高警惕。
心梗患者要牢记“3个1”
“第一时间”:患者需要在第一时间使用双抗药物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对急性期患者而言,黄金救治时间为分钟。浙江大医院院长、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安教授指出,心梗发作后需要及时利用药物干预并尽早疏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脏血液供应,这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期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因为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因此世界各国指南均推荐急性心梗患者尽早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也被推荐为抗血小板的优先选择。
“一年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要在发病后的1年内坚持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一年后”:五大心梗特定人群需要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后延长治疗。
心梗不复发记住“ABCDE”五部曲
“A”是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pirin)、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这几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严重肠道不适或药物过敏等禁忌症,原则上要终身服用。前者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减少血栓形成;后者可改善心脏功能,防止心脏重构和心衰形成,对于改善冠心病预后有良好效果。
“B”是指控制血压(BloodPressure)和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一般来讲,血压控制在/85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减少中风、肾功能损害和眼底病变等高血压并发症。β-受体阻滞剂对于冠心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它可以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能明显降低心梗复发率、改善心脏功能和减少猝死。
“C”是指降低胆固醇(Cholesterol)和戒烟(Cigarettes)。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应通过控制饮食和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后者可以稳定斑块,减少血管壁炎症,降低心梗复发几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发现服用他汀导致的肝损害,但肝功能不好的人,服药时定期查肝功能;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肌肉疼痛等肌肉受伤表现,症状轻的要及时停药或换药;如果小便出现茶色,说明病情较重,有必要住院治疗。事实证明,吸烟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所以必须戒烟。
“D”是指控制饮食(Diet)和治疗糖尿病(Diabetes)。心梗后的患者应当控制热量的摄入,远离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蔬菜和水果。另外,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很多。因此,治疗糖尿病也很重要。
“E”是指体育锻炼(Exercise)和教育(Education)。冠心病患者不但要管住嘴,还要迈开腿,根据自身的情况适量运动,是预防心梗复发的重要举措。运动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因人而异。另外,还要学会一些有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事件的急救知识。
内容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地传递健康养生信息,不代表朴元辅酶Q1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1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