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知名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资深IT技术专家陈某突发心梗离世,年仅47岁。
或许是身体早有警报,他曾在朋友圈发表这样一段话——“越到中年越能感受到,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是高效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为了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陈皓在22点就开启睡眠模式。然而,这也未能让他逃过疾病的魔爪。
一次体检,从心梗死里逃生
刷到这条消息,一位网友不禁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他从心梗死里逃生的经历,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心梗的重视。
比起影视剧里心梗患者捂住胸口、倒地不起的桥段,现实中心梗发作的情形更为隐蔽和凶险。
去年年底,他在公司组织的常规体检中查出了心电图ST段的抬高,这是心梗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预示着心脏冠状动脉主支血管狭窄并发生闭塞。
正值壮年的他不以为意,然而体检中医院复查。去医院后,发现有一根冠状动脉已经几近堵死。
这意味着途经这条冠状动脉的血流一旦受阻或完全中断,就会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猝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然而在此之前,这名网友并未觉察出任何心脏上的异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心梗盯上
在我国,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要》显示,我国约有3.3亿心血管患者,其中以心梗发作为代表的冠心病患者就有万。每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万人,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此外,多地区的调查数据均显示,40岁以下人群心梗发病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因为心梗导致的猝死事件发生。
年伊始,《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孙侨潞因急性心梗离世的消息刷爆网络,年仅25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令我们不得不警醒:曾经的“老年病”,正在向“年轻化”发展。
对此,临床医生们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中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她刚成为医生时,看到一个四十岁的人得心梗都会很惊讶,三十岁的就更少见了,几年才出现一个。近几年来,病房里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患者,医生们也早已见惯不惊。
只有见到20多岁的患者时,大家才会感慨一下“这个实在太年轻了。”
医院杨跃进、许海燕等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例患者分析数据显示年轻(≤45岁)急性心梗患者占8.5%。心梗发作,牢记“两个”
心梗发作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部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超过半小时。
然而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如:
·颈部、嗓子难受
·上肢和左肩痛
·持续后背痛
·持续上腹痛
·少数情况下还可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疼痛
除了上述症状,北京医学会心脏心理医学分会委员段小春补充道“有些病人会同时会出现胸闷、憋气、大汗或者是有心率明显加快超过次,或者心率减慢,比如说低于50次。”
如果近期出现以上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医生会为患者排查是否出现心肌缺血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及早避免心梗发作。
如果突发急性心梗如何自救?
——牢记“两个”。
一是心梗发生后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二是抓紧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越早疏通血管,成功救治的希望就越大。
专家介绍,出现胸痛症状后,可以含服硝酸甘油来缓解,但如果出现低血压等情况,切忌服用。
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身边人应将患者平坦放置,不可随意搬动、扶起,同时避免其情绪激动。
段小春表示,“你可以和他对话,或者是可以数数脉搏,可以摸一下他的颈动脉的波动或者大血管。如果没有摸到那说明病人发生了猝死,我们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如果在公众场合,可以及时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抢救根据它的指示进行应用。”
然而,比起发病后紧急补救更重要的是提前将诱因扼杀。
每天要保证运动半小时以上,可以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远离高脂、高盐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保证充足睡眠,并在医生指导下戒烟戒酒,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心绞痛甚至心梗等心脏危险事件发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wh/1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