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小医院

近日,心血管内科一区成功开展冠状动脉内药物球囊治疗技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出院。这标志着我院介入诊疗技术进入了“介入无植入”的新阶段,实现了新的突破。

患者周某,女,82岁,因“反复胸痛12年余,再发加重16小时”于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12年余前反复胸痛不适,曾多次植入支架治疗,术后未坚持服药治疗。入院前16小时胸痛加重,查肌钙蛋白3.25ng/ml。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下后壁、右室心肌梗死,三支血管病变PCI术,心功能I级。于12月26日行冠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主干无狭窄,左前降支近段支架内狭窄90%,中段狭窄70%,左回旋支近段支架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支架未见狭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支架内严重狭窄,考虑患者血管狭窄部位特殊,支架置入受限,在心血管内科一区蒋爱忠主任医师带领下,由张惠琪主任医师、张进鹏副主任医师、黄少伦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药物球囊扩张治疗术。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手术,患者原本严重狭窄的冠脉血管狭窄解除,血运恢复,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缓解,手术顺利完成,于12月27日出院。

术前:红色箭头处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支架内狭窄90%

术后:红色箭头处为支架内药物释放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消失

张惠琪主任医师介绍:支架再狭窄是目前冠脉介入领域还没解决的难题。既往针对此类患者采用重新再植入支架方式。临床研究发现此种方式患者的支架再狭窄率依然很高,而不带金属载体的药物球囊可远远减少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改善预后,因此,针对支架再狭窄的患者首选药物球囊处理。药物球囊技术是指将球囊表面携带有抗血管内皮增殖的药物(如紫杉醇)送至经过普通球囊预处理的冠脉靶病变处,加压扩张,快速释放表面涂层药物,达到解除血管狭窄及对抗增生、减少再狭窄的目的。随着介入技术和介入器材等不断更新,药物球囊应用指征不断扩大,目前已应用于支架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以及高出血风险患者等等,其已逐步成为传统药物涂层支架植入介入术的有力补充。

术者:左:张惠琪主任医师中:张进鹏副主任医师右:黄少伦副主任医师

该术式的顺利实施,不但标志着“无植入物介入”的治疗理念在我院的推广,更为以后心血管内科各项新技术在我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临床支持。

文\图:张进鹏

编辑:吴珊

医院

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wh/119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