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
急性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
这个数字
包含了心梗救治的两个寓意
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要迅即拨打
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
黄金时间为分钟
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
如能在分钟内完成
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心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知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心梗起病急、危害大
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万人,45岁以下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健康中国行动(-年)》已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列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拥军说,心脑血管疾病是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在发作早期,生命救治和时间密切相关。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遇到难以医院。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心梗患者中大多数人是自行来院,而不是通过拨打、乘坐救护车前来的,暴露了公众对心梗的认识不足。
那么,心梗发生前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
心梗发作时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放射,并持续15分钟甚至半个小时以上。同时,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呕吐、牙痛或下颌痛等症状,且有一种濒死的恐怖感。这些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专家提示,导致心梗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久坐、抽烟饮酒等生活类因素,也是心梗发病日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救治,是挽救心梗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改善心梗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基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危人群需提前防范
心梗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糖尿病,吸烟,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父母有早发冠心病史者。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预防心梗,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戒烟限酒。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为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应该尽早戒烟,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降低血管弹性。
2.健康饮食,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免疫力。注意饮食均衡,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体能。
3.规律作息。三餐规律,避免情绪激动,适当地缓解压力,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减少熬夜。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防止支配血管收缩的神经过度活跃和过度持久的冠脉血管收缩使心肌缺血。
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hl/1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