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治疗与控制现状不甚理想,其知晓率、治疗率都远低于老年患者。对此,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提高治疗获益成为当务之急。
6月22日,“贝凡洛尔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议”在穗举办,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陶军教授及其专家团队参与了本次会议,并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了临床经验分享,探讨高血压诊疗的新方案、新路径。
交感神经兴奋是重要特征
年发表于《Circulation》杂志的十二五项目“第五次高血压调查”显示,我国中青年高血压患者(18~64岁)占总体高血压人群的55.3%。
也就是说,高血压患者中有超半数为中青年人。但是,由于中青年高血压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加上患者容易忽视或不进行积极治疗,因此相较于老年人,中青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不甚理想。
想要提高中青年高血压的治疗获益,首先需要对其人群特点和发病机制有深入的认识。
在临床交流会上,陶军教授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治做了临床经验的分享。
他指出,心率加快、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显著特征。如果同时合并肥胖,交感神经活性可进一步增高。
研究显示,相较老年患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CHD)死亡风险更高。
β受体阻滞剂适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
控制血压和心率的达标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是中青年高血压管理的重中之重。
当前主要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
在临床交流会上,陶军教授在分享中指出,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而言,相较于其他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能更全面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目前,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中的应用得到了多项指南的肯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提到: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版)》指出:高血压伴心率增快患者的药物治疗首选兼有减慢心率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作用的抗高血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
第四代β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的临床应用
据陶军教授介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β受体阻滞剂分为四代:
第一代:非选择性竞争性阻断β1、β2受体(如普萘洛尔、噻吗洛尔)
第二代: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
第三代:非选择性阻断β1、β2受体,同时选择性阻断α1受体(如阿罗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
第四代: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同时部分阻断α1受体,α1β1受体阻断剂(如贝凡洛尔)
与前三代β受体阻滞剂相比,贝凡洛尔全新的作用机制在临床上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通过双通道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阻滞心脏β1受体可减慢心率,延缓房室传导,抑制心肌收缩,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
阻滞肾小球旁细胞β1受体可抑制肾素分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发挥降压作用。
阻滞血管平滑肌突出后膜α1受体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肾脏血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贝凡洛尔可以通过组织α1受体减少阴茎海绵体血管收缩,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等机制达到改善ED的治疗效果。
此外,《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明确指出,贝凡洛尔可选择性阻断β1受体,亦具有较弱的α1受体阻断作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适用于轻度或中度高血压、心绞痛患者。
小结
中青年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亟待重视的问题。此次临床交流会上,陶军教授及其团队分享交流了临床诊治的新思路,同时明确了针对中青年患者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这一主要发病机制,选择副作用发生率更低的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尽早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专家简介
陶军
主任
医院高血压中心
老年病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风险评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老年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副理事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南方老年医学联盟主席、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老年医学与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临床医学会心血管健康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来源: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hl/1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