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剂的选择:建议优先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可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无抗原性,是目前最常用的溶栓剂。但其半衰期短,为防止梗死相关动脉再阻塞需联合应用肝素(24-48h)。其他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还有兰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等。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尿激酶和尿激酶原,可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下表)。剂量和用法:阿替普酶:全量90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mg,随后0.75mg/kg在30min内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继之0.5mg/kg于60min持续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35mg)。半量给药法:50mg溶于50ml专用溶剂,首先静脉推注8mg,其余42mg于90min内滴完。替奈普酶:30-5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如体质量<60kg,剂量为30mg;体质量每增加10kg,剂量增加5mg,最大剂量为50mg)。尿激酶:万U溶于ml生理盐水,30min内静脉滴入。溶栓结束后12h皮下注射普通肝素U或低分子肝素,共3-5d。重组人尿激酶原:2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3min内静脉推注,继以30mg溶于90ml生理盐水,30min内静脉滴完。疗效评估:溶栓开始后60-min内应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ST段变化及心律失常。血管再通的间接判定指标包括:(1)60-90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2)cTn峰值提前至发病12h内,CK-MB酶峰提前到14h内。(3)2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4)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伴或不伴低血压。上述4项中,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2022.html
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标准:
心肌梗死溶栓(TIMI)2或3级血流表示血管再通,TIMI3级为完全性再通,溶栓失败则梗死相关血管持续闭塞(TIMI0-1级)。
溶栓后处理:对于溶栓后患者,无论临床判断是否再通,均应早期(3-24h内)进行旨在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后PCI的最佳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无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医院,在溶栓治疗后应将患者转运到有PCI医院(Ⅰ,A)。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溶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0.9%-1.0%)。高龄、低体质量、女性、既往脑血管疾病史、入院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和抗栓治疗;进行急诊CT或磁共振检查;测定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检测血型及交叉配血。治疗措施包括降低颅内压;4h内使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推荐用鱼精蛋白中和(1mg鱼精蛋白中和U普通肝素);出血时间异常可酌情输入6-8U血小板。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不鐤楁渶濂?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yy/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