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扩张性心肌病?什么是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什么?对心衰患者有何益处?

本文将与大家分享有关的小知识

扩张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最主要的特点是左心室扩大及收缩功能异常。

35%的扩心病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心肌炎、饮酒、药物、代谢紊乱等都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

扩张性心肌病最主要的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事件等,严重情况下扩心病可导致猝死。

(图1左侧:正常人胸片;右:扩心病患者胸片)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可致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

心衰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多种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充血”,其次是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表现为呼吸困难(肺充血),倦怠、乏力、运动耐量下降等骨骼肌供血不足的症状,以及由于慢性持续淤血引起的各脏器功能改变,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道淤血),尿量减少、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肾脏淤血),腹痛、黄疸(肝淤血)等。

目前无相关证据证明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那么如何对扩心病、心衰的患者进行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呢?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基础——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

约50%的心衰患者伴有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时限延长(ms),这种电不同步导致心脏机械运动不同步,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衰加重和心源性猝死。

什么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基于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同步的理论,使心脏跳动重新同步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降低死亡率的一种治疗方式。CRT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返流,提高射血分数。

心衰,尤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左室后侧壁电和机械活动减慢,该部位心肌收缩时间较其他部位滞后,导致血流向侧壁发生分流,最终诱发心脏横向重构。CRT植入时,左室导线的植入部位尽可能的靠近了左室侧后壁基底部,使该部位滞后的电和机械活动大大提前,从而纠正后乳头肌功能不全,使二尖瓣返流明显较少或消失;使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步收缩,减少室内分流,逆转心室重构。

临床实践中,植入CRT的患者多为心功能不全患者,隶属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推荐预防性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事件导致的心脏骤停。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植入ICD的患者伴有心衰及室内传导延迟,而CRT可使这一部分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同时具备CRT和ICD的CRT-D是心力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

CRT/CRT-D植入过程

CRT植入手术一般需要2-3小时。手术时局麻,通常无痛苦。手术过程中,医生从上胸部上的小切口将电极导管插入静脉血管并送入心脏,电极导管的顶端直抵心脏内壁。通畅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心房,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右心室,另一个电极导管位于左心室(图2CRT植入电极位置示意图)。

定位电极导管后,需进行测试以确保它们能清晰记录心脏信号。测试电极导管系统后,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导管连接在一起。术后医生会对CRT系统进行程控,已获得最佳起搏参数,保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图3CRT植入术后患者正、侧位胸片)。

左束支起搏

对于部分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室侧后壁基底部不足以改善予患者病情。左束支起搏——将左室起搏电极置于左束支传导中断位点后的位置上,可通过较低的能量,起搏左心室,改善心脏电传导,改善心功能(图4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文章来源

医院心内科吴永全医生本文作者

吴永全

不想错过心脏之声的推送?

戳文章顶部蓝字“哈特瑞姆心脏之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hgq.com/zcmbwh/9662.html